2025 年 7 月 9 日,作为衡阳师范学院 2025 年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 “锌” 火筑梦科普队走进衡阳市近尾洲镇蒸市中学,为当地学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 “火焰奥秘” 科普课。此次科普活动旨在通过趣味实验与实用技能教学筑牢基层安全 “防火墙”,主讲人杨桂英运用震撼的 “泡沫掌中火” 实验开场,深入浅出地揭示燃烧条件,并手把手教授灭火器操作与火灾逃生技巧。
一、 震撼开场:“掌中火”点燃求知目光
活动伊始,主讲人杨桂英的演示瞬间抓住了全场目光。只见她将双手充分湿润并沾满特制的洗洁精泡沫——这些泡沫包裹着从丁烷气瓶释放的可燃气体。她小心翼翼地将捧起的泡沫置于低于脸部、一臂之外的安全位置。随着长柄打火机“啪”的一声轻响,一团炽热的火焰在她掌心升腾而起,奇妙的是火焰很快熄灭,而她的双手安然无恙。这神奇而略带惊险的一幕,不仅引发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惊呼,更点燃了大家探究“火焰奥秘”的强烈兴趣。
二、 探究本质:三组实验揭示燃烧铁律
火焰为何能在掌中短暂燃烧却不伤人?燃烧究竟需要什么?杨桂英紧接着用三组简洁明了的对比实验揭晓答案。第一组:可燃物是基础。 干燥的滤纸遇火迅速燃烧,而同为纸张的沾水滤纸则未被点燃,沾有酒精的滤纸反而燃烧更旺,清晰展现了物质本身可燃性的关键作用。第二组:温度需达标。 划燃的火柴,火焰总是先从火柴头(燃点低)烧起,再蔓延至火柴棍(燃点高),生动说明了“达到着火点”的必要性。第三组:氧气不可缺。 两支燃烧的蜡烛,当其中一支(A)被罩上杯子隔绝空气后,很快熄灭,而另一支(B)则继续燃烧,有力证明了氧气(或空气)是维持燃烧的必需条件。杨桂英总结道:“就像刚才安全的‘掌中火’,湿手和泡沫隔绝了热量保护皮肤,但燃烧三要素——可燃物(丁烷)、氧气(泡沫中的空气)、达到着火点(打火机点火)——缺一不可。”
三、 实战演练:灭火器操作守护安全
知识转化为行动是关键。科普队成员随即现场演示了灭火器的规范操作流程。第一步:站位。 队员强调并演示应手提灭火器,站立在距离模拟火源约2至5米的上风口位置。第二步:准备。清晰展示如何拔掉保险销,同时一手紧握喷管(喷嘴)前端,另一手握住开启压把。第三步:喷射。 用力下压压把,并保持喷管对准火焰的根部,进行左右扫射式喷射。演示中,队员特别指出:使用干粉灭火器需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而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必须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喷筒金属部分以防冻伤,操作者应佩戴防护手套。针对不同火情,队员结合演示动作补充关键要点:扑救可燃液体火灾(如油类)时,喷射流切忌直接冲击液面,应从侧面由近及远覆盖,防止液体溅出扩大火势;扑救电气火灾前,务必确认已切断电源。清晰的步骤分解和重点提示,让居民们直观掌握了这一重要的应急技能。
(通讯员 杨桂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雨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