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良井历史 共绘文创未来——青年团队走进良井镇城市客厅开展文化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13 16: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瑞康 邓艳香 张棋倩 刘鑫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近日,广东科技学院惠艺启楼突击队于2025年7月10日来到惠州市良井镇城市客厅,开展了一场融合历史探访、文化体验与公益研讨的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展览、体验书法艺术、研讨支教方案以及设计文创产品,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良井镇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现代活力。此次活动不仅为当地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思路,也为后续“三下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印象良井,城市客厅

良井镇城市客厅坐落于惠州市惠阳区,是一座集历史展示、文化传播与公共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展厅内陈列着良井镇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通过实物、图文与多媒体等形式,生动呈现了当地农耕文明、商贸变迁与民俗风情。此外,城市客厅还设有互动体验区,让访客在书法创作、传统手工艺等活动中近距离感受文化魅力。作为良井镇的文化地标,这里既是追溯历史的窗口,也是激发创新灵感的重要平台。

图为良井一角 (卓艺睿 摄)

二、寻迹良井,对话古今

走进惠州市惠阳区印象良井城市客厅一楼展览厅,一场融合乡土认知与实践思考的研学之旅就此展开。展厅以“绘·良图”“塑·良源”“赞·良人”“思·良情”“赏·良景”“观·良井”为历史脉络,构建起立体的地域认知体系。

“绘·良图”板块可探究“百千万工程”规划逻辑,理解城乡发展的系统思维;“塑·良源”通过历史脉络梳理,培养地名溯源与区域变迁的研究能力;“赞·良人”展现的名人故事,为乡土人文精神传承提供鲜活案例;“思·良情”“赏·良景”则通过影像与场景,引导学习者观察民俗肌理与生态特征,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良田美井 陌上原乡”的认知。

图为了解良井发展历史(黄梓滢 摄)

图为良井杰出乡贤(张钟宁 摄)

三、笔绘初心,爱筑良井

移步城市客厅,两组人员正围坐桌前,热烈讨论着各自的项目。支教组的桌面上摊开着课程大纲,几位成员正与指导老师逐节推敲:“乡土课可以结合展厅里的良井历史,让孩子们从身边地名学起。”“手工课或许能融入本地非遗,既有趣又能传承文化。”老师在笔记本上标注,提出建议:“要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比如用情景剧演绎良井名人故事。”

隔壁桌的文创组则对着草图和素材热议:“这个‘莉莉’IP形象,要不要再加入客家斗笠元素?”“笔记本封面用良井稻田航拍图怎么样?”有人翻出展厅里的老照片,提议:“把古驿道元素简化成纹样,印在帆布袋上肯定受欢迎。”两组讨论声交织,都在为让良井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传播而构思。

图为文创设计(张钟宁 摄)

图为指导老师进行支教指导(黄梓滢 摄)

四、书承古意,墨拓新章

队员们抵达印象良井城市客厅二楼,参观书法室开展调研。墨香萦绕间,墙上楷书端庄、行书潇洒。队员们驻足细品运笔转折,主动拿起毛笔在交流中尝试书写,从笔墨技法聊到文化传承,在一笔一划的韵律中感受汉字的风骨与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调研中,队员们不仅记录下书法室的陈设布局与活动开展情况,更被这份浸润着传统文化气息的雅致所打动,深刻体会到书法作为文化载体,在惠阳区良井镇中涵养乡风、传承文脉中的重要作用。

图为书法指导(王婧颐 摄)

图为书法体验(李宗桓 摄)

本次印象良井城市客厅研讨活动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建设成果,更为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探索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积累了经验。队员们通过参观展览、研讨支教方案、设计文创产品以及体验书法艺术,进一步明确调研方向和完善调研内容。此次调研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印象良井城市客厅”作为文化载体的温度与力量,期待以此次调研为起点,进一步激活良井文化资源,队伍将继续蓄力,为乡村振兴添彩,为文脉传承赋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瑞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