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武汉学院拾穗志愿服务队走进湖北省建始县长梁村,在村委会群众活动中心开展“三下乡”特色科普课堂,为当地儿童开启一场关于水稻的奇妙探索之旅。
活动现场,志愿者肖文楠同学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向小朋友们详细讲解水稻的生长习性、适宜温度气候条件以及完整生长周期。从播种育秧、插秧移栽,到分蘖拔节、抽穗扬花再到成熟收割、加工成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水稻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娓娓道来,让小朋友们一起齐诵《悯农》,深入了解到“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也在孩子们的心中扬起了“不浪费粮食,爱惜每一粒米”的旗帜!
在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时,志愿者讲述了袁隆平院士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让亿万人民告别饥饿的感人故事。小朋友向一鸣感慨道:“他培育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人民的温饱,应该向他学习!”其他孩子也纷纷点头,要学习袁爷爷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后,志愿者组织开展“水稻知识知多少”趣味问答赛。“水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多少?”“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是什么?”面对提问,孩子们热情高涨,争相举手作答;同时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带领小朋友们来到村旁的田地,真真切切地感受周边玉米、豆角等不同作物的差异,抚摸它们的枝丫,了解它们不同的习性。这场寓教于乐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增长了农业知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崇尚科学、致敬榜样的种子。
此次活动将农业科普与精神传承有机结合,不仅拓宽了乡村儿童的知识视野,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崇尚奋斗的种子。武汉学院拾穗志愿服务队表示,未来将继续立足乡村需求,开展更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与人才培育。
撰稿:王伊卓
供图:张慧倩 黄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蓓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