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陇上,承道续光” 社会实践团开展教育家精神专题访谈

发布时间:2025-07-13 11: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桐彤   阅读 72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11日,西北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兰州市七里河区银滩泽华小学,与陈庆校长围绕“教育家精神”展开深度访谈。作为拥有20余年教育经验、17年校长管理经历的教育实践者,陈庆校长结合自身教育历程,从实践落地、理念传承、校园实践等多维度,为实践团成员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一、扎根实践从农村小学到城区校园的教育积淀

“教育不能空谈理念,必须扎根实践土壤。”陈庆校长的话语掷地有声。访谈中,他回顾了自己的教育起点——从兰大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抓住首批非师范类考生可考教师资格证的机遇,毅然走进七里河区二十里铺中心小学花寨子分校。这所仅有100余名学生、12名教师的农村小学,成为他教育生涯的“第一块基石”。

“在农村小学的三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积淀。”陈庆校长坦言,正是这段每天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深耕课堂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教育不是灌输,而是陪伴与引导”。此后,从副校长到校长,无论职务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代课,从英语到道法课,每周1-2节课的课堂实践从未间断。这种“不离讲台”的坚守,正是他对“实践出真知”的生动诠释。

二、理念传承:从杜威到陶行知的“做中学”实践

谈及影响深远的教育理念,陈庆校长特别提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杜威的‘新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与当下新课标理念高度契合。”他以校园里的“实践课堂”为例:学校花园和后花园里,中草药、蔬菜、花卉均由学生亲手种植,孩子们在翻土、播种、收获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刻内涵。

“劳动教育不能只靠课本,就像我分不清蔬菜种类时,才明白‘做中学’的真谛。”陈庆校长强调,杜威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融入学校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跨学科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制作兰州桥梁模型、用英语介绍中山桥等实践,将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融入真实生活场景,这正是对教育家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实践。

三、精神内核:实践、榜样与价值观三重支柱

“教育家精神不是空中楼阁,有三个支柱。”陈庆校长将其概括为实践经历、榜样力量与价值观引领。他以张桂梅、李希贵等教育者为例,强调“真正的教育家精神,必须扎根课堂与校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生长”。

在他看来,价值观是核心支柱。“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跳出‘小我’格局。”银滩泽华小学的“润泽教育”理念便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以“顺应天性,让每朵浪花都被看见”为办学初心,通过“润德、润智、润创、润艺、润健”五育课程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成长。

四、未来启示:青年教师当“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针对青年教师如何培养教育家精神,陈庆校长提出“三步骤”:一是到农村教育一线历练,感受教育短板方能理解政策初衷;二是跨学科学习,打破单一专业局限;三是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的闭环成长。“教育不是谋生工具,而是终身追求的事业。”他借用张桂梅校长的名言寄语实践团:“教育永远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此次访谈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教育家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蕴含在每一节课堂、每一次活动、每一份坚守中。正如陈庆校长所言:“教育者要像根系一样向下扎根实践,像枝叶一样向上生长创新,才能让教育家精神真正落地生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桐彤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