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彭盈盈、郭彦彤)7月15日,岭南师范学院“物语乡行”突击队走进珠海市斗门区新堂村党群服务中心,14名儿童齐聚一堂,在郭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寓教于乐的扎染体验课,旨在推广非遗文化,推动乡村美育教育。
新颖导入激发创作热情
图为老师展示精美的扎染传统服饰(温嘉兴 摄)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美丽的扎染吗?”课堂一开始,郭老师点开课件首页,一件精美的扎染传统服饰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老师,这些花纹是怎么弄出来的呀?”“为什么同样的颜色能染出不一样的图案呢?”面对孩子们一连串充满好奇的提问,郭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娓娓道来扎染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讲到现代非遗传承的意义,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探索这门传统技艺背后的奥秘。
技法解析深化文化认同
在课堂上,郭老师详细讲解了扎染的原理:通过扎结使布料局部无法染色,扎结的松紧、形状不同,染出的图案就会千变万化,这正是扎染“三分染七分扎”的精髓所在。“原来小小的橡皮筋有这么大的作用!”三年级的杨同学兴奋地说道。随后,助手老师将扎染所需的白布、染料、橡皮筋等材料分发给孩子们,一场奇妙的扎染创作之旅即将开始。
沉浸体验感悟非遗魅力
进入动手实践环节,孩子们在郭老师和助手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跃跃欲试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们先将白布随意折叠、扭转,再用橡皮筋小心翼翼地扎出一个个结,有的扎成了螺旋状,有的利用木板压出各种形状。当孩子们把扎好的布放入染料中时,眼睛里满是专注和期待。20分钟后,大家亲手解开橡皮筋,原本洁白的布料上渐渐显现出一幅幅独一无二的图案,有的像汹涌的浪花,有的像静谧的岛屿,还有的像精美的青花瓷。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惊喜的欢呼。
图为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调扎染要用的颜料(温嘉兴 摄)
图为小朋友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温嘉兴 摄)
文化浸润滋养心灵成长
图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和老师的大合影(温嘉兴 摄)
传承千年文脉,赓续文化薪火。本次非遗扎染课不仅让孩子们亲手掌握了传统技艺,更让他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据悉,该突击队后续将陆续推出斗门咸茶制作、泥鱼笼编织等本土非遗项目教学,系统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瑰宝,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传承匠人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盈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