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李梦洋、刘倩怡、杨烁)2025年7月7日,广东培正学院粤韵励行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教育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赴潮州市枫溪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实践团将非遗漆扇制作技艺融入美育课程,通过手把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既加深了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技艺的认知,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创新培育了新苗。此次活动是推动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积极探索。
▲图为课堂大合照 供图 王薇
漆艺进课堂 非遗润童心
活动伊始,支教团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漆艺专题纪录片作为教学导入,系统讲解了漆扇工艺“肇始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的千年发展历程。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料,学生们跨越时空界限,直观感受这项传统技艺的历史传承与艺术演变。随后展示的典藏级漆扇图像资料,以其独特的材质光泽与精妙的纹理工艺,迅速点燃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支教老师准备了一把传统工艺漆扇作为实体教具,并抛出核心问题:“漆扇表面的装饰纹样为何能够历经千年而色泽如新?”这一设问成功聚焦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漆扇的工艺特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通过思维碰撞深入探究漆扇制作技艺蕴含的传统智慧与文化价值。
实践环节前,支教老师系统讲解了漆扇制作的各类材料与工具,详细介绍竹制扇胚、天然大漆、吸漆纸等材料的特性与作用,并现场演示了大漆搅拌及平入法、波浪法等核心技法。通过细致的讲解与示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准确掌握各类技法的操作要点。
▲图为老师教学示范 供图 王薇
在动手实践阶段,40名学生被分为4个小组,每组10人协作完成漆扇制作。同学们按照教学步骤认真操作:先检查扇胚质量,再仔细搅匀大漆,运用刚学会的技法进行漆染,并不断调整力度和角度。待漆料稍干后,同学们又拿起毛笔,有的在扇面留白处题写“举头望明月”等经典诗句,有的则郑重写上自己的姓名。虽然笔触略显稚嫩,但每一笔都透着专注与认真,让亲手制作的漆扇既保留传统漆艺的温润光泽,又增添了个性化的人文气息。
▲图为学生制作漆扇 供图 王薇
佳作展创意 文化焕新彩
在作品展示环节,学生们自信地展示了自己创作的漆扇作品。有的同学以自然元素为灵感,在扇面上晕染出独特的光影效果;有的则巧妙运用传统纹样,通过不同技法呈现出流畅的线条。在分享创作心得时,同学们不仅详细讲解了制作技法,还自然地融入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展现出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和真挚热爱。这种从“文化学习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转变,让同学们在创作过程中既收获了成就感,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支教老师表示,这些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的漆扇作品,生动展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是贯彻落实美育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要求的成功实践。
▲图为学生创作过程 供图 王薇
非遗传薪火 青春担使命
此次潮州枫溪小学漆扇教学活动是粤韵励行实践团推动非遗传承与美育融合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团队将持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要求,积极探索“非遗+教育”的创新模式,推动非遗在校园的活态传承。同时呼吁更多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支教,共同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生态,让珍贵非遗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图片 | 王薇
撰文 | 刘倩怡
一审 | 李梦洋
二审 | 陈万指、余洁娥
三审 | 吕子慧、王文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梦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