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格 徐魏玮 戴文彬 常昌健 摄影:王育洲)7月11日,武汉文理学院“文韵传承”志愿队在郧阳区桂花小学,邀请了一位特殊的教师——左手因幼年意外失去手指的段太明来给我们上一堂思政课。这位历经坎坷的乡村教师未提半句苦难,口中满是“幸福”二字。从被学校拒之门外的残疾少年,到坚守讲台32年的“中国好人”,他用“良心、耐心、爱心、恒心、信心、责任心”,在大山深处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教育篇章。
9个月大时,一场意外让段太明的左手永远失去了完整的手指。这份残缺,成了他求学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高中、师范的校门都因他的残疾而关闭。“那时候觉得,这辈子可能与书本无缘了。”段太明回忆道。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80年,村里办学缺老师,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选聘考试,竟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破格录用为代课教师。“能站上讲台,比考上任何学校都高兴。”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让他如获至宝。
为弥补学历短板,他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4年自学完高中课程,1987年考取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后,又报名中师函授。三年半学习期间,他把全部工资投入学业,为省钱每天只吃两顿饭,每顿仅吃半份。1992年,原桂花乡领导为他奔走争取,终于圆了师范梦。此后,他又通过民转公考试成为公办教师,再攻小教大专函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是一条溪。”他用残缺的手握着笔,在灯下一遍遍演算、备课,笔记本上的字迹虽略显歪斜,却写满了执着。
初当代课教师时,段太明面对的是最棘手的毕业班。1987年秋季,他首次接手六年级语文,有家长因他“残疾”且缺乏经验,执意要将孩子转去校长班上。“别人不信,我自己得信自己。”他暗下决心,每天清晨第一个到校,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把后进生拉到宿舍补课。没有教具,就用小木棒子教算术;学生作文写不好,他逐字逐句修改,常常忙到深夜。那年小学毕业考试,他带的班级一举拿下全乡第一。从此,他连续24年坚守毕业班讲台,教学成绩年年稳居全镇第一,成了家长口中“把孩子交给他,我们一百个放心”的好老师。
在学生眼里,段太明的口袋里总有“魔法”:掉在地上的铅笔头,他弯腰捡起削尖了再分给大家;作业本散了页,他用残手笨拙地钉好;谁买不起本子,他默默从自己备课本上撕下纸张装订成册。32年间,他垫付的学杂费早已记不清数目,只记得“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有家长送鸡蛋、送蔬菜表达感谢,他总是婉拒:“把孩子教好,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2019年6月,谭家湾镇遭遇山洪,段太明不顾个人安危,用独臂一次次将学生抱到安全地带。汹涌洪水中,他歪斜却坚定的身影,成了孩子们眼中最可靠的港湾。他因此获评“中国好人”、十堰市道德模范。这位“断指教师”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三滴热泪映照着他对教育的赤诚,六颗真心滋养着大山里的桃李芬芳。在段太明看来,能站在讲台上,能被学生需要,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从“断指少年”到“师德标兵”,段太明用残缺的手掌在深山讲台撑起一片晴空,以独臂为深山孩子托举起跃出大山的希望。他的故事,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最生动的注脚——那份“家长把孩子交给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的质朴承诺,早已化作他32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在垫付学杂费的皱巴巴钞票里,在深夜宿舍用玉米棒子辅导学生的身影中,在山洪里抱着孩子转移的坚定步伐间,熠熠生辉。
武汉文理学院“文韵传承”志愿队的志愿者们在这堂课中读懂了:真正的教育者从不是聚光灯下的喧嚣者,而是把苦难嚼碎了化作养分的耕耘者。段老师用独臂书写的“六心”箴言,让我们看见,教育的真谛从不在华丽的辞藻里,而在弯腰捡起铅笔头的细致里,在为学生钉好作业本的耐心里,在“宁可不买新衣也要让孩子上学”的坚守里。他让我们明白,所谓“师德”,不过是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活成了“我能行”;把旁人觉得“不值得”,做成了“必须做”。武汉文理学院“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将继续传承段老师的工匠精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戴文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