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3日讯(通讯员 王凯斌,曾彩维,杨广庆,张杰,曹文静) 为传承传统文化,领略非遗底蕴,7月12日,川北医学院赴乐山夹江"家江医路扬帆,纸乡杏铃护康"三下乡队伍前往夹江县马村乡大千纸故里,沿着青衣江畔的层层梯堰,溯源“蔡侯遗风”如何与蜀中山水相契,化作“蜀纸之乡”的千年不熄窑火。
▲图为非遗传承人为队员讲解竹纸历史 杨广庆供图
千年纸韵今犹在,一脉文明手中传。非遗传承人通过介绍夹江竹纸的悠久历史,瞬间带领队员们回溯千年之前。刹那间,队员们仿佛听见了蔡伦造纸时的捣碓声,看见了唐宋文人在竹纸上挥毫泼墨的身影。队员们亲手触摸做好的夹江竹纸,感受到的不只是纸张纤维的肌理,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命脉。
▲图为队员观察竹纸制作流程 曾彩维供图
工序千锤凝智慧,纸香万载诉传承。传承人声情并茂地讲解了造纸的七十二道工序,每一道繁琐复杂的工序都是匠人智慧的结晶,谱写了一曲独具匠心的史诗。这七十二道工序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流程,更是一部立体的文化典籍。从"杀青"时竹片爆裂的脆响,到"焙纸"时松木燃烧的清香,每个细节都镌刻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话。
▲图为队员体验竹纸制作 杨广庆供图
纸韵指间现,古法手中传。最后队员们身临其境,体验了竹纸的制作过程,同时也感叹夹江竹纸的无限魅力。在体验环节,队员们尝试着"荡料入帘",当竹帘入水的瞬间,水的阻力极易让纸浆分布不均,而传承人却能举重若轻地完成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这不只需要高超的技艺,更依附于日复一日的练习,或许这便是夹江竹纸的匠心之道。
▲图为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合照
艺魂千载,匠心永续。夹江竹纸绵延千年,造纸的精神底蕴早已根深蒂固。国家非遗传承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延续,更是让队员们看到繁复工序的不易,学会与时间对话的精神修行。此次活动旨在探寻夹江竹纸传承之脉,让夹江竹纸的柔韧与温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乡土与世界的精神纽带,真正实现“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指尖、活在呼吸里的文明星火”。
撰稿:曹文静,王凯斌
审核:王凯斌,张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凯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