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易蕊)2025年7月9日,武汉文理学院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在长江新区汉北社区开展“灯影诗韵,非遗润童心”主题宣讲活动,活动主要围绕灯笼文化探索、手工灯笼制作两大模板,充分运用动画视频、灯谜游戏等形式,引导孩子们了解灯笼历史渊源和形态特征,志愿者们寓教于乐,着眼于独具匠心的手工制作,让非遗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童心。
活动伊始,志愿服务队队员龚琪分别从灯笼的起源、定义、种类和用途等方面介绍了宫灯、纱灯、走马灯等不同灯笼之间的差异。为加深孩子们对走马灯的理解,志愿者通过动画视频的讲解带领孩子们走进灯笼的艺术世界。同时,为适于不同的节日氛围,灯笼的颜色和材质也各有千秋,从色彩艳丽的花灯到民间表演的龙灯,这些寄托美好祝愿的文化符号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当大屏幕展示各地特色灯笼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四川自贡与福建泉州的花灯同中有异、异中兼同,他们分别具备科技元素多样、镂空技艺精巧两大特性。此外,贡灯会中巍峨的彩灯楼阁,江南水乡摇曳的荷花灯,还有北方农家质朴的红纱灯,无不展现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特色。
猜灯谜环节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志愿者创新设计了“诗词密码”互动游戏,将生活元素与汉字结构融入谜面。“一家兄弟多,上下并排坐,谁要进门来,决不轻放过。(打一人体器官)”“一大二小——打一字”,孩子们表现活跃,积极抢答,不同难度的谜题引发他们的热烈讨论。
手工制作环节是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感悟灯笼文韵的一次生动实践。志愿者耐心细致地讲解灯笼的制作方法,孩子们倾听着志愿者的讲述,在拿到制作材料后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创作,通过裁剪、拼贴,孩子们将不同部件组装并逐步完成了不同风格的灯笼。各灯笼的图案惟妙惟肖、色彩斑斓,将现代卡通形象与传统纹样结合,当二十余盏形态各异的手工灯笼同时点亮,现场宛如“繁星落玉盘”。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非遗进社区”系列活动的第四站。他们运用文化解密与手工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带来了一系列自主揭密、智慧抢答环节。当非遗文化以新方式呈现,它就在孩子们灿烂的笑容里,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中,更在他们被点亮的心灵深处。未来,文韵传承志愿服务队将继续深挖非遗文化内涵,创新非遗传播形式,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易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