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5 日,“红承 e 脉・徽映城乡” 三下乡团队走进安徽歙县许村,与省级非遗传承人许烈宏面对面,探寻国家级非遗许村大刀灯的传承密码,在观摩、体验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 “忠义” 精神的厚重。
初见非遗:村委会里听 “灯” 事
许村村书记杨永辉在村委会接待团队时,重点介绍了当地国家级非遗项目 —— 许村大刀灯。“这不仅是节庆里的灯彩,更是咱许村人的精神根脉。” 简短的介绍,让团队对这项传承数百年的技艺充满期待。
对话匠人:三十余道工序藏匠心
省级非遗传承人许烈宏现场详解刀灯制作技艺。他指着身旁的毛竹说:“必须选三年生的冬竹,经破竹、削篾等三十多道工序才能成型,光大刀灯主架就得七人协作,做一个月才能成。”
图为 团队成员对话省级非遗传承人许烈宏
他展示了刀灯的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全靠竹篾咬合,康熙年间传下来的手艺。” 如今为安全起见,灯体已改用 LED 灯组,但传统形制分毫未改。团队成员边记边问,生怕漏过任何细节。
亲手观摩:工作室里的 “灯” 传承
次日清晨,团队走进许烈宏的工作室。老人现场演示小刀灯制作:缠铁条防竹裂、劈竹条、用自制钻头打孔、弯竹成刀形,最后安布、涂画、嵌 LED 灯,一气呵成。临别时,他将刚做好的小刀灯赠予团队,“带着它,就像带着份传承的念想。”
图为 许烈宏老人演示小刀灯制作
祠堂挥刀:舞动中触摸 “忠义” 魂
在许村祠堂,三米长的大刀灯气势恢宏,刀身青龙纹、刀柄 “忠义” 彩绸及两侧许远、张巡画像,诉说着唐代睢阳保卫战的悲壮。
许烈宏指导同学们挥刀体验。起初大家动作生涩,刀柄沉得几乎握不住。“腰使劲,腕带劲!” 老人手把手纠正。渐渐地,同学们找到发力技巧,劈、砍、转间,刀影在祠堂梁柱间穿梭。
图为 团队成员在指导下学习舞大刀
“举着刀时,好像能感受到先辈守城的豪情。” 那一刻,“忠义” 不再是抽象的字,而成了融入动作与历史的鲜活力量。
薪火相传:校园里的非遗新苗
让团队振奋的是,许村小学开设的大刀灯兴趣班已培养近千名学生,其中 30 余人成为县级非遗传承人。看着孩子们认真削篾扎架的样子,大家真切感受到古老技艺正在焕发新生。
调研接近尾声,握着相赠的小刀灯,同学们感慨万千。几日来,从初闻其名到亲手观摩,他们不仅记录了制作工序,更触摸到非遗传承的力量。许烈宏 “一盏灯照亮的不仅是街巷,更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 的话语印在大家心中。同学们表示,会整理见闻成调研报告和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故事,参与到非遗传承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岳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