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实践团来到茅田山、茅田米工坊及下阳水电站,结合专业视角感悟乡村振兴。成员们看到当地生态、特色农业与文旅融合的发展实践,认识到植物保护在守护生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坚定了以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
茅田山清水秀,耕读续文脉厂
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实践团动身前往茅田山、茅田米工坊驿站以及下阳水电站微型博物馆,在探访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风景中,探寻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茅田山,葱郁的林木与清新的空气瞬间将实践团成员包裹。这里不仅是自然的宝库,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实践团成员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在茅田山脚下,实践团成员们看到当地农民正辛勤地在田间耕作。他们弯着腰,熟练地播种、施肥,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农民们告诉实践团成员,茅田山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非常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耕耘,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实践团成员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向这些农民学习,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米坊巧酿佳味,一粒带富乡邻
在茅田米工坊驿站,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们详细介绍了茅田米的种植、加工工艺,以及如何通过品牌化运营和电商平台打开市场。实践团成员们看到,小小的一粒米,经过精心打磨和包装,不仅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名片,更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这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电站点亮乡野,文旅谱就新篇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下阳水电站微型博物馆。1970年,为了让乡亲们用上电,茅田生产大队借高山低谷形成的水流落差,以水轮机带动发电机,造出这座迷你水电站。谁也没有想到,这小小的电站,一运转就是半个世纪,默默照亮了一方百姓的生活,更成为世界上最小水单站的独特存在。如今,虽风采不再,但那段因陋就简、艰苦奋斗的岁月,早已融入砖石草木间。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茅田山的生态保护、茅田米工坊的产业发展、下阳水电站的文旅融合,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实践团成员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的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广,农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美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思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