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李雅雯、张厚慧) 2025年7月8日下午,“岭南甄选”突击队调研组组长黄锫伽带领组员们采访当地莲溪豆沙月饼非遗传承人梁均华。据了解,梁均华已是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他接下父亲的衣钵,继续推广古法月饼。“岭南甄选”突击队的调研组员们通过此次采访,对古法月饼的非遗传承有更深的认识。
古法守艺:苛刻的“红豆”与时间的沉淀
非遗之路,始于对原料近乎苛刻的执着。负责人梁均华表示,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红豆,他们对月饼不断地进行改良,湖北的豆、青岛的豆他们都试过,最终黑龙江红豆的滋味征服他们的味蕾。黑龙江是寒冷之地,昼夜温差大,赋予当地红豆更紧实饱满的质地,但代价是一年仅有一季收成,产量稀缺。尽管原材料稀缺,他们还是不愿意降低制作标准。这份对原料的极致追求,是莲溪月德记立足的根本——“生意要好最主要是产品过硬”,而古法的精髓,深藏在繁复的工序里。从高温蒸煮锁住营养,到精准压色去除酸涩,再到耐心沉淀凝练风味,每一步都是对时间的敬畏。梁均华坦言:“制作说简单也简单,但日复一日做同样的工序,不偷工减料地坚持下去,才是真正的难点。这并不是一般人愿意且坚持下去的事情。”非遗的光环之下,是梁均华日复一日对古法的敬畏与坚守。
莲溪豆沙月饼(李雅雯 摄)
匠心传承:从娃娃抓起的“荣光”与开放的力量
梁均华深知,强扭的瓜不甜。但如何让下一代更好地接过衣钵?梁均华表示,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对非遗技艺的热爱,他选择让年幼的孩子切身感受这份“荣光”——带他们去领奖现场,触摸奖牌背后的分量。“得看他们是否真心喜欢,眼里会不会发光。”唯有源自心底的热爱,才能抵御传承路上的枯燥与寂寞。目前,作坊虽有学徒二十余人,但多以工作为主,并非真正热爱。梁均华表示,要真正点燃代代相传的星火,仍需时日。
莲溪月德记的传承之路并非独行。他们怀抱开放的心态:向恩平烧饼借鉴设备经验,与湛江酒厂交流技术,亲赴广州学习鸡仔饼制作的精髓。本地合作、线上直播、60余家代理店铺……非遗的生命力在开放合作中延展。梁均华坚信:“美美与共,合作共赢是企业发展之道,更是让非遗传承焕发活力的关键。”非遗的传承,需要团队力量支撑。面对广东广阔市场,他强调领航员与团队协作的重要——“企业,不可能是一个人做事,而是我们整个团队共同发力,共同成长,不断进步,才能让月饼走的更远”。
莲溪月德记店内环境(李雅雯 摄)
未来可期: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面对线上推广的挑战,梁均华清醒认识到:“后备工作、运营推手、投入成本,每一步都关键。”政府扶持是锦上添花,但核心永远是产品本身——“是否能抓住流量,让消费者觉得值得,能够吸引‘回头客’更是关键,而不是仅仅因为‘非遗’标签才购买。”复购率与口碑,是比任何宣传都坚实的后盾。面向未来,梁均华的蓝图清晰而宏大:突破保鲜技术瓶颈,让每一块月饼以最佳姿态抵达消费者手中;将“莲溪月德记”从地方老字号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中国制造,要变成中国创造。不仅要将月饼销售到国内市场,更要打开国际市场,让更多的人能够吃上我们做的古法月饼!”
蒸笼里升起的热气模糊作坊的窗棂,红豆的甜香弥漫在冷冽的空气中。莲溪月德记的故事,是几代人对手艺近乎偏执的坚守,是古老智慧与现代活力的碰撞融合,更是一个关于“中国创造”的朴素梦想——在炉火不息的手工作坊里,正悄然孕育着走向世界的底气。
调研组同学采访非遗传承人梁均华(李雅雯 摄)
文字丨李雅雯
图片丨李雅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厚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