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信学子开展一堂“城垣为证”行走的思政课:中华门城墙上的历史回响

发布时间:2025-07-11 11: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洪月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李洪月)近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垣脉”暑期三下乡实践团的同学,在指导老师和城墙志愿者的带领下,登上南京中华门城墙。 他们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双手触摸记忆,在这座历经六百年风雨的军事要塞中,探寻古代城防智慧,感悟南京保卫战的壮烈史诗,完成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城墙作课堂:历史在脚下,思政在心中

中华门,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瓮城之一,曾是南京城的军事屏障,也是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重要战场。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存在。

当“垣脉”实践团成员们现场仰望青灰色城墙上宏伟的三层瓮城与二十七座藏兵洞时,古代军事设计的精妙布局豁然展现:瓮城通过层层设防的“瓮中捉鳖”战术,可诱敌深入后多面围歼;藏兵洞则巧妙利用城墙内部空间隐蔽屯兵,这座可容纳3000将士的宏大防御体系,实现了守军的高效调度与出其不意的反击。他们以脚步丈量这些藏兵洞,亲身感受着将防御与伏击融为一体的精妙结构,无不感叹这彰显了冷兵器时代城防工程的巅峰谋略。

在中华门城门东侧,师生们驻足凝视“中华门”匾额上方那个特殊的射击孔。指导老师现场讲解:“这个正对长干桥的射击孔,是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重要见证。当年守城将士就是从这里阻击进攻的日军,这些深浅不一的弹痕,记录着誓死抵抗的壮烈时刻。”每一处战争痕迹,都让课本上的历史变得真实可感,引发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深刻思考。

师生们仔细辨认城墙砖上的铭文,从工匠姓名、烧制地点到责任制度,解读明代工程管理的严谨性。“一块砖,就是一个人的责任;一座城,就是一代人的担当。”指导老师的点评让同学们陷入思考。

师生共研:在历史现场寻找答案

与传统的“讲解—聆听”模式不同,这堂课以问题引导和小组研讨展开。师生们围绕城墙的军事功能与历史意义,结合实地观察和史料分析,展开深度探讨:“瓮城结构如何体现古代军事智慧?”“南京保卫战中,中华门为何成为关键战场?”“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和传承这段历史?”学生们分组观察城墙结构,查阅相关史料,并结合城砖铭文、弹痕等实物证据,逐步拼凑历史图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从建筑、军事、社会等不同角度,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从历史到现实:一堂课的精神回响

活动结束时,师生们站在城墙上远眺现代南京城的天际线。指导老师总结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城墙是最生动的课堂。我们今天站在这里,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思考:在和平年代,青年一代该如何传承这份守护的使命?”

同学们在返程途中仍在热烈讨论。有人提议为城墙保护设计数字化方案,有人想深入研究南京保卫战的口述史。大家都想将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上学到的内容、引发的思考,转化为自觉保护城墙的动力。

历史从未远去,它镌刻在城墙的砖石里,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中。当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历史,以思考连接古今,思政教育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成为可触摸的信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昱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