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陈辰)近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携‘AI’同行”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该团队聚焦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融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当地冯梦龙廉政文化及黄埭评弹非遗项目的传播与体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冯梦龙村的合影
冯梦龙AI科普课堂:让经典文化走进童心
在冯梦龙故居所在的潘阳社区,实践团队为二十余名小学生开设了为期两天的“AI遇见冯梦龙”科普课堂。团队成员巧妙地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内容生成、音乐创作等AI技术与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经典及廉政故事相结合。孩子们在“看懂冯梦龙”环节,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辨识绘本人物,直观理解故事画面;“倾听冯梦龙”环节,孩子们与AI语音合成的“三言二拍”片段互动,体验不同语音风格;“二创冯梦龙”环节,孩子们聆听团队创作的“三言二拍”主题AI音乐,并用水彩描绘莲花、竹子等廉洁元素;在“戏说冯梦龙”环节,孩子们在实践队员指导下,利用图形化编程平台亲手制作“冯梦龙名言配对”“二拍故事猜猜乐”等互动小游戏。
图为团队成员指导小学生开展人工智能科普课堂
生动有趣的课堂让AI技术变得触手可及,也让冯梦龙的经典文化与廉洁精神以新颖、互动的方式深入童心。一位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兴奋地表示:“用电脑‘认识’冯梦龙爷爷,还能自己编游戏,太好玩了!”
冯梦龙村探秘:A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带着用AI活化传统文化的思考,实践团队深入冯梦龙村进行学习与探索。在冯梦龙纪念馆,队员们认真观摩馆藏,深刻体悟冯梦龙的文学成就和廉政思想。随后,团队开发的“冯梦龙村AR探秘”小程序发挥了作用。实践队员带领潘阳社区的孩子们参观时,引导他们扫描古桥、石碑等地标,手机屏幕上随即触发AR动画,AI“说书人”以生动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让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在纪念馆休息区,“绘梦龙”AI绘画工坊吸引孩子们踊跃参与。孩子们用文字描述心目中的形象,AI瞬间将其转化为充满童趣的画作,现场笑声不断。
图为孩子们在“绘梦龙”AI绘画工坊进行创作
“智猜经典”互动游戏则通过AI图像识别和关键词联想,让孩子们在竞答中加深了对冯梦龙经典作品的理解。团队成员还与纪念馆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了解冯梦龙廉政文化IP开发面临的挑战和数字化传播的需求。
助力非遗传承:AI为黄埭评弹注入新活力
为探索AI助力非遗传承的路径,实践团队走访了黄埭评弹博物馆和百年书场。在博物馆,队员们细致观摩历史乐器、曲谱及影像资料,感受评弹艺术的深厚底蕴。在书场观摩原汁原味的苏州评弹演出时,团队成员发现现场观众多为老年人,这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评弹艺术在年轻群体中面临的传承压力。
图为团队成员深入探索评弹博物馆
为此,团队尝试运用大语言模型技术,输入冯梦龙“三言”故事文本,结合地道苏州方言和评弹韵脚,创作出“吴韵新声·AI传经典”音频作品,供游客扫码聆听。在评弹公园,团队主动向当地的青年评弹爱好者请教学习。青年爱好者们热情地指导队员基础唱腔和苏州方言吐字。学习间隙,双方青年围坐交流,实践队员分享了AI在语音合成、旋律创作上的应用潜力,当地青年则表达了对创新传播形式的渴望,共同探讨评弹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可能性。
成果展收官:科技互动打破文化传播壁垒
实践收官之际,团队在潘阳社区精心策划了一场“AI赋能文化传承”成果展。展览分为多个互动区域:AI影音区循环播放团队制作的《AI皮影戏》《AI剪纸动画》,赋予古老技艺数字生命;“未来小创客”区展示冯梦龙主题AI小游戏,吸引孩子们争相体验;“AI绘梦龙”童画区陈列孩子们创作的廉政主题绘画;“AI游梦龙村”区让居民扫码体验“冯梦龙村AR探秘”小程序,感受科技带来的沉浸式文化之旅。展览尾声,团队成员还与社区孩子们一起进行廉洁主题的手工创作,如剪纸、绘制清廉石膏娃娃,将廉洁理念融入指尖艺术。
图为廉洁主题托盘绘画创作
这场展览集中展示了团队五日实践的智慧结晶,以科技互动打破了文化传播的壁垒,让冯梦龙廉政文化与黄埭评弹非遗以更年轻化、智能化的方式走进社区。
携“AI”同行:青年学子探索科技赋能文化新路径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携‘AI’同行”团队此次实践,是青年学子运用专业技能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探索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次生动尝试。通过AI科普课堂、AR导览、评弹创新、社区展览等形式,团队努力让冯梦龙经典文化和黄埭评弹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