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至7日,安徽大学法学院“颖淮青行·法筑乡野”法治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阜阳市宁小村,开展了为期六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宁小村村委会合作,成员们以脚步丈量乡村热土,用专业知识赋能基层治理,通过深度访谈、产业调研、法治宣讲、入户慰问等多种形式,为宁小村的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昂扬的青春动能。
建设引领探路径,擘画振兴新蓝图
实践伊始,团队专访宁小村村民委员会书记张蒙蒙。张书记系统介绍了宁小村人口结构、外出务工比例、主导产业现状及乡村振兴挑战。他详细解读了村办企业与农业融合模式、人才引进政策,以及打造示范村、培育黄桃特色产业的规划,同时坦言村庄在建设用地指标、专项资金扶持、农业技术升级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为队员们理解基层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张书记关于宁小村的基本情况后的合影
田间地头问农情,把脉产业兴衰脉
在仙境生态农场葡萄采摘园,团队了解到农场以土壤改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为核心,通过科学种植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既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助力了生态平衡,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同时,生态种植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如技术相对落后、专业人员短缺以及天气影响显著等。蔬菜基地的李师傅向队员们分享实战经验道:“农业靠技术吃饭。”他通过摸索滴灌技术应对高温,精准防控病虫害,并采取错季种植策略抢占市场,借助长期合作经销商实现高效销售。基地全年轮作黄瓜、土豆等作物,最大化提升土地利用价值。虽面临化肥成本高、用工需求大等问题,但凭借着精细管理,李师傅实现了稳定收益。花卉种植园里,红掌作为特色产业产量可观,部分远销外地。据了解,该项目由外地投资者斥资打造,成为带动乡村经济的新亮点。从果蔬到花卉,本地农业正通过生态理念、技术创新与市场结合的方式,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图为蔬菜基地种植户李师傅为成员们介绍黄瓜的种植情况
法治甘霖育新苗,见贤思齐淬初心
实践团将法律关怀播撒在乡村未来的沃土上,用法律为孩子们护航,用红色精神为他们引路。在村委会活动室,一场生动的安全普法课展开:未成年人保护、防溺水宣讲与红色法治教育活动有机融合。队员们带领孩子制作红色小风车。或许风车会停转,但红色法治的种子定将在宁小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发芽。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与欢快的笑声,是法治种子在乡土生根的最美见证。团队专访阜阳市见义勇为好人谷亚飞并赠与锦旗,他讲述寒冬跳水救人的惊险时刻时,朴实地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便毫不犹豫地去救人。其善举让团队真切感受到了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迸发的勇气和善良的本能。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进行普法活动后,教村里的儿童制作红色风车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给阜阳好人谷亚飞赠与锦旗
叩开柴扉听民声,心系民生送温情
在张蒙蒙书记带领下,团队走访了6户典型家庭,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真实需求。村民以农业收入为主,普遍希望能获得专业技能培训,可以感受到,村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干部积极性上。队员们为村里的孤寡老人送上精心准备的牛奶等慰问品,与他们亲切交谈,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和生活变化,大家还主动帮助老人做些家务,送去力所能及的温暖与关怀。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走访村民的记录
结语与展望
当实践队员整理访谈录与调研数据时,宁小村的轮廓在汗水中愈发清晰。从张书记的振兴宏图到蔬菜和花卉种植园的实地调研,从孩子纯真的笑颜到老人对乡村进一步发展的期盼,多维图景交织成乡村振兴的立体答卷。此行不仅是一次田野调查,更是一次深刻的价值体悟——青年学子当以专业之能回应乡土之需,让法治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坚实根基,让青春智慧在广袤田野绽放光芒。
撰文 | 陈萌,刘翔云
图片 | 刘翔云,刘晓雪,刘瑶,郝敏捷,叶芳菲
审核 | 陈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