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血战陆房承铁骨,振兴安站富乡邻”实践团怀揣着对乡村的热爱与担当,走进肥城市沟北村与明新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动人篇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倾听杨洪林介绍沟北村基本情况。通讯员 杨舒晨 摄
沟北村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实践团深入沟北村,实地探访特色产业。村委会主任杨洪林向实践团介绍到,沟北村曾因偏远、信访问题发展滞后。村“两委”以凝聚民心开启振兴,杨洪林自掏60万架桥获信任。该村盘活土地增收,依托合作社等年增收40万,投入整治成美丽乡村,建幸福食堂。实践团也助力其发展。实践团深入探访时,凭借计算机知识助力发展:实践团提议开发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提升村务管理效率;建议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销路;实践团指导老师代表李德法还与村主任探讨为幸福食堂开发管理系统,让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各环节。
图为实践团了解乡村发展。通讯员 杨舒晨 摄
明新村与沟北村的发展路径不同,依托深厚文化底蕴,走出特色振兴之路。村支部书记刘祥印向实践团介绍到,明新村曾受“脏乱差”困扰,村两委通过拓宽硬化道路、处理垃圾污水、开展绿化改善环境,村民组建维护小组形成共建氛围。文化上,挖掘传统、编村史、办表演,民俗博物馆藏3000余件藏品。实践团助力宣传,让其文化瑰宝更广传播,还结合实际建议:可以开发村庄环境管理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测垃圾污水情况;为民俗博物馆搭建线上展厅,用3D建模展示藏品,配上语音讲解;制作村庄文化宣传小程序,整合民间故事、戏曲表演信息,助力文化传播;开发村务互动平台,以技术赋能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明新村民俗博物馆。通讯员 杨舒晨 摄
无论是在沟北村还是明新村,实践团都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收集大量的一手材料,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为当地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真正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济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血战陆房承铁骨,振兴安站富乡邻”实践团将持续关注两村的发展,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乡村力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沟北村和明新村定能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泉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