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斜斜切进峡口小学一年级的教室,照在黑板上《萱草花》的歌词上。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实践队队员握着粉笔的手悬在半空,看着台下四十五双亮晶晶的眼睛——这堂以《萱草花》为引的音乐课,正悄然成为连接童心与母爱的桥梁。
▲图为孩子们认真听讲
八个字推开的时光之门:在故事里触摸母爱轮廓
“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一朵神奇的花,它叫萱草,也叫‘忘忧草’。”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剪影在屏幕上流淌。八个字的故事轮廓——“意外穿越,改写人生”——像一把小巧的钥匙,轻轻叩开孩子们对母爱的想象。
屏幕上,“椿萱并茂”四个字熠熠生辉:高大的椿树是父亲厚实有力的肩膀,绽放的萱草是母亲温柔细腻的关怀。在实践队员深情诵读唐代诗人孟郊“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的诗句时,一名小姑娘轻声低语:“我妈妈每天在门口等我放学。”童言稚语里,千年之前的乡愁与此刻的牵挂悄然重叠,也让母爱的模样在孩子们心中有了具体的温度。
泪光中的双向奔赴:支教课堂诠释“教育是让爱被看见”
当孩子们稚嫩而响亮的歌声汇入志愿者的领唱,一种强烈的共鸣瞬间在教室中弥漫开来。看着眼前齐刷刷仰起小脸、放声歌唱的学生们,实践队员的眼眶微微湿润。这一刻,他深切体会到,教育的真谛绝非单向的给予。
▲图为实践队队员领唱歌曲
课堂尾声,实践队员轻声叮嘱孩子们:“下次见到妈妈,记得对她说一句‘我爱你’,为她唱一首《萱草花》。”阳光穿过窗棂,在孩子们手工制作的纸花褶皱间投下细碎光斑。光影摇曳间,教室里的朵朵萱草花仿佛与记忆中母亲鬓角的白发交叠,让“母爱”这一永恒主题,在歌声与光影中实现了跨越代际的温柔传递。
暮色中的峡口小学有萱草花的剪影在围墙上轻轻摇曳。这些来自大山的孩子,或许尚未能完全体悟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所蕴含的关于亲情“和解”与人生“遗憾”的深刻内涵。但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程,已在他们心中种下更为质朴的信念:爱,应如夏日阳光般毫无保留地勇敢而大声地表达出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晶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