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张亚妮 易蕊)风筝,古称 “纸鸢”,作为承载着两千多年文明记忆的非遗瑰宝,从古代军事通讯的实用工具,逐步演变为民间传递闲情逸致的文化符号。北宋诗人王令笔下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的诗句,正是这门传统技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的生动阐释。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2025 年 7 月 8 日,武汉文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文韵传承” 志愿服务队联合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大手拉小手” 共赴武汉市长江新区同舟中心关爱困境儿童实践队,在武汉市青龙社区共同举办 “纸鸢飞舞・非遗润童心” 志愿服务活动。这场以互动体验与创意制作为载体的文化实践,不仅让孩子们沉浸式触摸纸鸢技艺的温度,更在非遗传承的链条中系紧了青春纽带,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活动伊始,一段《村居》古诗意境视频将孩子们带入古意盎然的春天画卷,将非遗传承的种子悄然播撒。“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的经典场景里,身着古装的孩童在田野间奔跑放鸢的画面,既是对传统民俗的生动复刻,更是非遗文化穿越时空的鲜活再现。动画中诗词与画面的交融,让孩子们在朗诵声里读懂:纸鸢放飞的不仅是童趣,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小手创未来,共绘传承画卷” 的实践环节,成为非遗技艺薪火相传的关键一环。在空白纸鸢上,孩子们以想象力为笔、以协作为墨,在白色纸面上挥洒创意:有的借鉴非遗纹样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创作带有吉祥寓意的纹饰;有的以花朵水果为灵感,赋予空白纸鸢多彩的意义,创造出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传统技艺与孩童创意的碰撞出的火花,恰是非遗文化“守正创新”传承观的最佳诠释。
此次活动的深层意义,在于让孩子们在亲手创作中理解: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创新的活态文化。当一只只承载着童心与创意的纸鸢升空,放飞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梦想,更是非遗传承的希望。
两支实践团队始终秉持 “守护非遗根脉,赋能少年成长” 的初心,通过开展“纸鸢飞舞・非遗润童心” 活动,孩子们成为了非遗传承的“小小火种”,让纸鸢这颗非遗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和青春力量里永葆生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易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