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培正学院——人物专访|谭浩彬:以匠心护飘色,让老艺术“潮”起来

发布时间:2025-07-09 21: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管雅楠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赵诗淇)在中山南朗崖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口飘色犹如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民俗。近日,广东培正学院“AI-loT聚火星”青年实践团有幸采访崖口飘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浩彬,探寻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密码。

一、溯源:飘色之根,深扎历史沃土

崖口飘色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朝“耍菩萨”的祭祀民俗,最初是村民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后逐渐演变为“出景会”“飘色” 。谭浩彬向我们介绍,在崖口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滋养下,飘色走过680余年,从纸扎人到孩童扮相,从简单祭祀到民俗盛会,深深融入村民生活,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标识。谭浩彬从 13 岁起,便跟随村中的飘色 “八音师傅” 谭帝春学习飘色伴奏,自此与飘色结下不解之缘。

▲队员采访传承人

二、技艺:毫厘之间,尽显匠心巧思

色芯与色脚的选拔严格遵循年龄、体重标准,4-6岁、体重15公斤左右的孩童扮色芯,5 - 7岁、体重17公斤左右的孩子为色脚,依故事角色精准匹配。色梗以钢条焊制,隐匿于色柜底部,借色芯衣袖遮掩,支撑出奇妙造型;色柜按固定尺寸打造,周身绘山水花鸟,为飘色增添古典韵味。谭浩彬熟稔这些传统技艺,更积极创新。他运用力学、平衡学等原理,引进早年香港先进的煅造技术,创作出 “秋千色” 这一独具艺术特色的飘色作品,让飘色巡游更具人性化与安全性,观赏性也大幅提升。

崖口飘色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蓝本编演,每板飘色讲述一个故事,像《采和遇何仙》《水浸金山》等,借生动造型与场景,传递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愿安康、祥和,是民俗与艺术融合的生动体现。在长期的实践中,谭浩彬运用广东音乐中的普通乐器,创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飘色伴奏音乐,让经历百年的“雅歌风” 锣鼓班至今仍活跃在飘色表演中。此后,他还带领崖口飘色队伍前往香港、深圳、东莞等周边地区演出,所到之处,广受赞誉。

▲传承人为队员讲解飘色

三、传承:守正创新,延续非遗活力

作为传承人,谭浩彬肩负使命。他积极推动飘色“走出去”,2008年崖口飘色入选国家级非遗后,应澳门邀请定制头牌参演,让飘色绽放在更广阔舞台 。面对传承挑战,他注重培育新人,在保留传统技艺与故事内核基础上,探索结合时代元素,让飘色更贴近大众。他期望借传承基地、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飘色,让这一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续写传承佳话,守护崖口文化根脉。

▲传承人与实践团大合照

崖口飘色是岭南珍贵的非遗明珠,既凝结着民间智慧,也映照着时代变迁。在谭浩彬的坚守与创新中,它以传统为骨、创新为翼 —— 既守住 “悬空绝技” 的老底子,又融入新故事、新表达。希望这份传承能汇聚更多目光,让崖口飘色在时光里愈发璀璨,续写时代新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慧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