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李鑫峰 阙月 报道)为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提升普通话水平,同时深度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务队于7月7-8日在黄梅县古塔社区与大河镇太山村的“爱心托管班”中,以美食为媒,在乡音与国音的交响中播撒文化种子。
图为志愿者老师为同学们上课
作为“智能之光”志愿服务队深耕黄梅的品牌项目,“爱心托管班”始终聚焦青少年成长需求。针对当地部分孩子普通话表达能力薄弱、传统饮食文化认知碎片化的现状,志愿者团队创新设计出这门“语言+文化”双轨课程。课程精选《舌尖上的中国》中饺子、粽子、月饼等标志性美食片段,以及深层次绕口令的挑战,通过“视听浸润—发音矫正—实践体验—文化溯源的递进式教学,让知识在思维与舌尖的碰撞中自然生长。
图为黄梅县古塔社区同学们上课积极回应志愿者老师问题的场景
图为黄梅县古塔社区志愿者老师与同学们互动场景
推普的重头放在了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古塔社区的课堂总是活力四射。志愿者们从粽子”(zòng zi)的发音练起,延伸到屈原投江的典故,再对比南北粽甜咸之争。其中小朋友说道:“原来北方粽子裹蜜枣,咱们湖北的塞腊肉呀!”小朋友恍然大悟。课后,孩子们绘制的“美食地图”上,“热干面”“鱼糕”等湖北美食旁,都工工整整标注着拼音,成了最生动的语言作业。
图为黄梅县大河镇太山村志愿者老师与同学们互动场景
大河镇太山村的课堂上志愿者赵夕雅老师播放的陕北黄馍馍制作影像刚开场,蒸腾的热气便透过屏幕勾起孩子们的好奇。“注意看字幕,‘黄馍馍’读作 huáng mó mo,陕北人蒸制它时,会像咱们湖北人腌腊肉一样讲究时令!”她边用方言类比,边示范口型,孩子们捏着小拳头跟着练发音,原本生硬的音节渐渐变得圆润。
“美食是文化的DNA,普通话是解码的钥匙。”志愿服务队队长李鑫峰表示:“团队想让孩子们明白,说好普通话能让家乡味道被更多人听见,懂文化能让舌尖记忆更有分量。”
图为同学们与志愿者老师的合照
灶台烟火气,化作育人诗。当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描述食物滋味时,当传统美食故事在童声中流转时,“智能之光”的志愿者们正以青春之力,让文化传承既有温度,更有质感。(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阙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