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抚韵薪火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抚州临川区,开启为期7天的实践征程。实践队聚焦“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育人目标,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多维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解码千年瓷韵基因,探寻白浒窑文化价值
实践队首站深入白浒窑遗址及非遗工坊开展调研。作为江南古陶瓷生产史的关键节点,该窑址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依托崇仁河水路交通优势与瓷土、燃料资源禀赋,在古代陶瓷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非遗传承人张志刚老师详细介绍,白浒窑作为典型民窑代表,采用传统柴火烧制工艺,形成了釉层浸润厚重、纹饰质朴简练的独特风格,与景德镇官窑工艺体系形成鲜明互补。实践队在调研中重点了解到,白浒窑文化在当代乡村振兴中发挥多维赋能作用:一方面,通过推动瓷器文化产品出口,融入“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体系,以文化输出助力外贸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托非遗工坊建设,形成“传统工艺+现代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创业,构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实践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部署,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构筑文化育人阵地,深化乡村文化浸润
实践队于非遗传承大讲堂开设诗词课、剪纸课,为当地青少年打造传统文化体验课堂。诗词浸润,品悟文学精髓。实践队员依据不同学段认知规律,精选经典诗词,以生动阐释解析韵律之美与家国情怀,引导学生逐句品鉴。课堂互动热烈,朗朗书声传递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有效提升青少年文学素养与文化认同。剪纸传艺,活化民间技艺。通过折叠、裁剪等技法教学,实践队员带领学生完成动物、花卉等剪纸创作。彩纸在指尖转化为具象化的艺术表达,既锻炼动手能力,亦激发想象创造,更深化了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与认知。
“抚韵薪火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首日,实践队以白浒窑文化探寻与乡村文化课堂为切入点,完成了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服务的初步实践。实践队后续将持续深化实践内涵,以多元活动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为绘就乡村文化振兴新图景贡献青年智慧与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诗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