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连京攀 心系新乡——攀枝花学院川滇民族文化活化实践团见证京攀首航北京游客享傈僳风情

发布时间:2025-07-10 01: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涵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吴涵)7月2日,首都航空JD5251次航班平稳降落在攀枝花保安营机场,宣告京攀直航航线正式开通。下午,24名远道而来的北京游客来到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攀枝花学院“同心合傈,纹脉千载——川滇民族文化活化实践团”有幸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与当地傈僳同胞们共同参与到迎游客、享民俗的过程中,在深入了解傈僳文化的同时,向外地游客讲解傈僳族历史、饮食、节日等多方面内容,为传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品拦门酒,酒香醇厚

无酒不成礼,酒是傈僳族社会关系的纽带,贯穿婚礼、丰收、结盟等重要场景。傈僳族用“水酒”待客,该酒以玉米、荞麦或稗子为原料,捣碎蒸熟后拌酒曲发酵,窖藏十几天至半年,时间越久酒味越醇,手端美酒的傈僳族姑娘也忍不住感慨:“这酒闻着好香”。拦门酒共有三轮,分别代表健康、平安、幸福,蕴含着傈僳儿女对来宾的诚挚祝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傈僳族拦门酒习俗

跳团结舞,画同心圆

天空湛蓝,青山环绕,伴着富有节奏的音乐,大家手拉手共舞,葫芦笙演奏者位处圆心奏乐。实践队员加入舞蹈队列,队长吴涵笑着说:“手牵着手一起跳舞的经历少有,这让我觉得又新奇又幸福。”不论民族,无论身份,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牵手舞蹈,这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最佳写照。

▲图为游客、实践队员和傈僳儿女一起跳团结舞

体验非遗,传承文化

当地傈僳妇女心灵手巧,人人善于刺绣,不打底稿,也能绣出美观又实用的服饰。退休奶奶对傈僳刺绣赞不绝口:“绣出来的东西色彩鲜艳,很吸引我,我准备买一个当地手工绣的包包带回北京。”傈僳纺织包括“生产——加工——制作”三道工序,均是使用傈僳族自制的工具纯手工完成。实践队员不仅亲眼观看制作过程,还亲身体验腰织机织布,并向北京游客讲解这两项非遗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傈僳族织布技艺

游博物馆,悟千年史

实践队员和游客一同聆听新山村政府工作人员张主任的详细讲解,穿梭于一件件物品中,同历史对话,了解傈僳民族的族源、族史和生活习俗等内容,感受到傈僳文明的厚重历史和时代活力。“讲好傈僳故事,能够帮助其他人更好地了解我们傈僳民族,传播傈僳文化。”新山村政府张主任说道,让傈僳文化“走出去”,这是当地政府人员一以贯之的理念。

从华北平原到金沙江畔,三小时的航程完成了从北国到南疆的完美过渡,首条航线的开设,架起了北京与攀枝花的密切联系。从钢筋水泥到乡土沃野,团队成员肩负时代使命,感受时代脉搏,用相机记录古老仪式,跟绣娘学挑花,制作非遗教学视频……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为传承傈僳优秀文化、促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构架起傈僳文明走向世界的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图为实践团合影

面对如此特殊的经历,实践团队员纷纷表示,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青年要走出课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心灵体验民族文化,以青春之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传承石榴情,共画同心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