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湖南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湘信下乡团”赴湖南省益阳市会龙山开展乡村振兴三下乡实践调研。团队聚焦会龙山山林资源现状及科技在其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实地观察、与当地的群众交流,收集一手信息,为探索技术赋能乡村发展寻找切入点。
会龙山风貌: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山林景观
会龙山山势舒缓,山间林木繁茂,百年樟树的浓荫遮蔽着蜿蜒的青石板路,沿途可见几处古朴的亭台,亭内石桌石凳上留有游客休憩的痕迹。我们沿山路向上攀登,一路观察到山林植被保护良好,生态环境静谧清幽,偶有鸟鸣穿梭林间,让人深切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山路两侧设有少量木质指示牌,标注着“观景台”“百年古树”等点位信息,但未涉及周边乡村的相关指引。团队中的学生注意到,部分指示牌存在字迹模糊、歪斜的情况,“作为市民休闲和潜在乡村旅游的衔接点,基础信息展示还有提升空间。”
行至半山腰的开阔平台,远处的村落与近处的山林构成和谐画面。“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乡村距离很近,但两者之间的联动信号不明显。”大家纷纷感慨,若能打通信息壁垒,山林资源对乡村发展的带动效应或许会更显著。
探访和平签证主题馆:红色文化与时代价值的碰撞
调研途中,我们特意前往会龙山内的和平签证主题馆。展馆以“战时庇护”为核心主题,通过历史照片、实物展品和场景复原,再现了当年当地人为受难者提供帮助的历史。馆内的多媒体屏幕循环播放着幸存者的口述史料,一张张泛黄的签证复印件、一件件承载记忆的旧物,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吸引游客、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团队中的一名成员在参观后说道。我们注意到,展馆内的信息展示以静态为主,若能结合电子科技手段,比如增加扫码听讲解、互动问答等功能,或许能让参观体验更丰富,也能更精准地统计游客感兴趣的展区,为后续优化展陈提供参考。
偶遇无人机拍摄者:科技视角下的山林价值挖掘
在接近山顶的位置,一位中年男子正操控着无人机升空,机身在阳光下反射出金属光泽。成员上前与叔叔交谈,他提到,自己曾尝试拍摄山林与周边乡村的联动画面,但缺乏系统的点位规划,“比如哪些地方能拍到村落全貌,哪些角度能展现山林特产的生长环境,这些信息不明确,拍出来的内容说服力不够。”成员与叔叔围绕无人机在资源调查、旅游推广中的应用可能展开了深入交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问道:“如果有简易的航拍点位指引和素材标注系统,是否能让推广更精准?” 叔叔点头:“当然有用,比如标注出‘此处航拍可展示茶园与民宿位置关系’,对吸引游客肯定有帮助。”
调研临近结束,我们在山顶合影,背景中无人机仍在缓缓盘旋。大家讨论认为,会龙山的山林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大的旅游与经济潜力,而科技手段可成为连接资源与发展的桥梁。
此次调研虽未接触到管理人员,但通过对山林现状、主题馆资源的观察和当地群众的交流,为我们后续思考技术赋能方向提供了新视角。我们将进一步梳理信息,力求+提出贴合实际的建议,让科技为会龙山的资源保护与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