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李小萌 邓子轩 吴泽璇 赵鹏宇) 7月5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赴黟县赤岭村“语你童行”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举行开班仪式。首日以“建立信任、传递知识”为核心目标,通过多样化互动与课程设计,帮助当地学生适应新环境,提升安全意识与生命认知,为后续的课程做准备。
(图为支教队员在合影,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晨光初绽,破冰启航。
早上八点半,开班仪式准时开始。孩子们早已整齐地坐在教室里,等待活动的开始。队长李小萌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支教团队,阐释支教意义在于通过知识传授与情感陪伴,为乡村儿童打开认知窗口,强调知识共享与情感联结并重的教育理念。
由外国语言、经济管理、音乐美术等多专业组成的支教小组依次亮相,成员以专业特长来设计自我介绍环节,幽默语言与亲和力姿态迅速活跃现场氛围。
为打破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团队准备了一系列破冰游戏,通过“萝卜蹲”“正话反做”等经典破冰游戏,有效消除学生拘谨心理。孩子们从拘谨到放松,渐渐敞开心扉,支教老师和孩子的距离也因此一点点地拉近。
图为队长李小萌在阐释本次支教活动意义,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午后课堂,守护成长。
午后,支教团队正式给学生授课。首节课程是安全教育课,;队长李小萌结合卡通图示,以"身体红灯区"互动讲解帮助学生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副队长赵鹏宇通过"交通安全小卫士"模拟游戏问答,引导学生掌握交通标识辨识与应急避险技能,并重点宣讲防溺水知识。
(图为副队长赵鹏宇在教授安全知识,通讯员黄欣悦提供)
接下来,章子迈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经典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当述至命真谛时引起学生体凝思场。课后分享环节,孩子们感悟颇丰,诸如“每一天都有意义地活着”“我要保护爷爷奶奶一百万年”,质朴话语令在场教师既感欣慰又生触动。
(图为孩子在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晚间辅导,墨香漫卷。
课后,支教团队开展作业辅导专项课程。辅导小组采取“一对一”精准帮扶模式,针对数学计算、汉字书写、单词拼读等环节进行专项指导。数学老师章子迈通过“错题拆解三步法”,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运算逻辑漏洞;英语组老师们则创新设计“单词接龙挑战”,激发学习兴趣。现场可见,孩子们紧锁眉头思索应用题解法,工整的字迹逐渐铺满稿纸。“看到他们从一开始的畏难转变为积极主动提问,我真切感受到教育帮扶的价值。”队长李小萌表示。
(图为教学组成员在辅导作业,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夜幕低垂,复盘生辉
当晚20时许,支教团队集中开展复盘会议。针对当日课堂教学情况,逐一剖析教学案例,梳理出学生课堂专注度不足、教学进度把控待优化等共性问题。经研讨,团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方案,并明确次日课程分工与课堂管理细则。
在完成所有备课任务后,队长李小萌表示:“通过系统梳理每日教学实践,我们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跟上学习进度。”目前团队已收集整理多个典型教学案例,形成本土化教学手册。
(图为当晚支教团队在召开复盘会议,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支教活动作为教育公平的实践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知识传递与人文关怀的双重路径,为乡村儿童构建成长支撑体系。从教育维度看,它打破地域资源壁垒,将系统性课程与个性化辅导融入日常教学,助力学生突破认知边界;从情感维度看,跨文化互动消弭城乡隔阂,师生间的信任建立与价值观共鸣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这种双向奔赴的成长模式,既为乡村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动能,也为大学生提供反哺社会的实践场域,最终实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片天”的公益循环。
(图为小朋友在专心听讲,通讯员吴泽璇提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小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