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陈彦尧 韩菁)7月9日,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前往漳州市华安县大地土楼群,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挖掘土楼所蕴含的智慧并将其融入现代教育。随后,实践队走进良村中心小学,依据调研成果打造“家・夯土成楼:聚族而居的生存智慧”、“田・叠山为田:向天借地的农耕密码”两大主题课程,实践队的队员们向学生直观呈现土楼的建筑智慧与文化内涵,有效实现了文化调研成果向创新育人实践的转化,助力传承弘扬华安传统的建筑艺术与文化精神。
踏勘土楼听古今 燃传薪火守艺华
实践队抵达华安县“大地土楼群”后,在专业导游的引领下全方位实地勘察多座代表性土楼,详细了解土楼建筑结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参观土楼周边当地特色民宿。
刘子君供图
此次调研,实践队收获颇丰,不仅深入了解土楼历史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更深刻认识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队员任荣森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华安本土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了解和热爱华安。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在齐家馆内参观当地历史。
刘子君供图
童心巧筑聚族楼御风有术悟家和
课程伊始,实践队队员李柏恺用图片展示土楼,同学们目光专注,感受着专属土楼的恢弘气势。在了解了土楼独特的环形结构和防御功能后,同学们以纸板、粘土为材料,分组合作搭建心中的土楼模型。有的小组专注于墙体的坚固,有的小组则精心雕琢门窗细节,“要把墙做得厚厚的,像真土楼一样结实!”五年级的黄佳佳边抹粘土边说道。
最激动人心的环节当属“抗风测试”——用纸球模拟的“台风”猛烈冲击着模型。当看到自己亲手建造的“土楼”成功抵御“强风”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太神奇了!风好像绕着走,真的不容易倒!”王子翔同学兴奋地分享着他的发现。总结时孩子们分析了模型的设计思路和土楼的建筑优势。“原来大家一起住在大楼里,互相帮助,这就是‘家和万事兴’吧!”黄欣淳同学若有所思地说。通过这节课程,学生们共同领悟了“以和为贵”的文化理念与土楼所体现的“聚族而居”的生存哲学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与学生共同制作“土楼”模型合影。
刘子君供图
梯田叠翠引活水向天借地惜粮仓
而在“田・叠山为田:向天借地的农耕密码”课程中,同学们对梯田如何利用水资源灌溉充满好奇。动手制作环节,各小组用塑料板、黏土打造微型梯田模型,设计引水灌溉系统。小组内讨论热烈:“这里要挖个小沟!”“这块板子要斜一点,水才能流下去!”大家反复调试,尝试让水流顺畅地滋润每一层“梯田”。在分享环节,各小组展示了不同的引水方案,分析对比不同的灌溉方案之优劣。“试了好几次,发现水流不能太急,不然会把土冲走。”黄伟程同学分享着他们小组的实践心得。“以前只觉得梯田好看,现在才知道,每一层田、每一条水沟都藏着大智慧!古人真了不起,能在山上‘画’出田地来。”黄鑫豪同学感慨道。
实践队队员黄妍妍有感而发:“这节课程让同学们在思维碰撞中领悟梯田农耕智慧与文化传承,懂得珍惜土地与粮食。当他们看到自己设计的灌溉系统成功让水流动起来的时候,也会明白古人‘刻山为田’的不易。”
图为学生们展示他们制作的“梯田”模型。
刘子君供图
沃土育新传薪火 闽楼焕彩启未来
集美大学“青春沃土”实践队以传承弘扬华安本土文化为使命,通过调研、实践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守护传统文化的青春答卷。
在土楼,队员们深刻体悟其作为建筑瑰宝与家族文化凝聚之地的双重价值;在学校,同学们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协作解决引水灌溉问题,将“聚族而居”的生存智慧与“向天借地”的农耕密码转化为鲜活体验,许多同学课后感言“原来老房子、老田地里有这么多学问和故事,比书本上学的更有意思!”
展望未来,“青春沃土”实践队联络员方若芸表示实践队将秉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敬畏之心,持续关注华安乡土文化发展,以教育为纽带贡献力量,让闽南土楼这一文化瑰宝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光彩,成为连接过去未来的文化桥梁,激励一代代人去探索传承创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彦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