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雍衡)为探寻科技赋能农业的振兴路径,助力乡村振兴,7月1日至6日,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同心协力扎根科技小院,砥砺奋进谱写振兴华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南阳市桐柏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7月2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南阳市桐柏县朱庄镇,首站走访阳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负责人的引导下,队员们系统参观了香菇干加工全流程:从筛菇机对鲜菇的初步分拣,到蒸汽洗菇机的深度清洁,再经微波杀菌机灭菌、烘干机脱水,最后通过金属探测机进行安全检测,加工后的成品会暂存在冷库中保鲜。这一系列标准化设备的有序运转,让队员们对菌菇产品商业化有了具象认知。加工后的成品需在4℃冷库中保存,保质期可延长至半年到一年。" 负责人的讲解,让大家对食品保鲜技术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在阳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听负责人香菇干加工全流程。胡煌烨 摄
同日下午,团队转至桐柏县进定香菇种植合作社直播基地。为帮农户打通销路 “最后一公里”,队员们提前深入香菇种植大棚,踩着泥土与农户展开深入交流。“香菇菌丝最适生长温度15-20℃,子实体发育需保持90%左右湿度,全程不打农药,靠自然发酵的有机肥滋养”,农户掀开菌棒外层薄膜,指着饱满的菌褶讲解道。农户的细致讲解让队员们摸清了种植周期与生长特性;大家还认真学习了鲜菇的分级挑选标准——菌盖直径3至5厘米为最优品,储存需控制在4摄氏度左右等实用知识,这些来自田间的 "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直播带货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素材”。
图为实践队员在香菇种植合作社直播基地体验直播带货。胡煌烨 摄
7月3日,实践团队来到朱庄镇食用菌生产基地。放眼望去,数十个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采用层架式栽培技术,每排菌棒间距保持半米左右的通风带。棚内香菇菌棒层层叠放,菌褶饱满的香菇正从菌棒中探出头来,长势喜人。“我们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菌棒、技术指导和收购,农户负责大棚管理。”基地负责人介绍,该模式,已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就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队员们穿梭在大棚间,记录不同品种香菇的生长状态,在对比中深刻体会到规模化种植对降低成本、提升品质的显著作用,亲身感受规模化种植带来的产业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朱庄镇食用菌生产基地参观。胡煌烨 摄
7月4日上午,团队重返阳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点考察菌棒加工车间。推开车间大门,粉碎机与搅拌机的运转声便扑面而来。粉碎机将木屑与麦麸按比例混合,搅拌机均匀搅拌培养料,装袋机每分钟能完成30袋菌棒封装。封装好的菌棒会统一放入食用菌常压灭菌柜中灭菌。“传统菌棒制作靠人工,每人每天最多做 200 袋,现在这条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就能产出5000袋,不仅节省人力,还能保证菌棒营养配比精准。”企业负责人的介绍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科技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队员们还注意到,车间里恒温 25℃、恒湿 60% 的环境控制,与专业课程中学的菌丝培养环境要求高度契合,真切体会到“生产实践是专业知识的最佳课堂”。
图为实践队员在阳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菌棒加工车间。胡煌烨 摄
7月5日,实践团队跟随负责人来到桐柏县百菌香有限公司。刚进生产车间,一台高速运转的自动接种机成为焦点。灭完菌的菌棒经传送窗口进入无菌接种室,机器精准完成打孔、注种、封口全流程。“传统人工接种每人每天能完成800棒,这台机器每小时就能接种近1万棒,效率提升20倍以上”,负责人边操作边讲解,随后指向墙壁上的臭氧消毒设备:“接种前用臭氧全面消毒,污染率能从原来的15%降到3%以下,按每棒成本3元算,年节省损失超80万元。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效益。”
图为实践队员在桐柏县百菌香有限公司聆听负责人讲解百菌香消毒过程。胡煌烨 摄
7月6日,在企业的深加工产业园,成品展示区的设计更让队员们眼前一亮:礼盒装的香菇脆片采用PET透明开窗设计,清晰展示产品形态,包装背面详细标注了多维营养成分表;便携装的菌菇酱则创新采用旋盖式易撕口设计,解决了传统包装难开启的问题,兼顾实用性与美观度。随后,队员们走进生产车间,观摩香菇脆片的制作流程——从鲜菇分拣、清水漂洗、高温杀青到真空油炸、调味包装,完成全流程。负责人邀请大家品尝刚下线的脆片,酥脆的口感中带着菌菇的鲜香,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感受到科技对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作用。
图为实践队员在深加工产业园参观香菇成品。胡煌烨 摄
“咱们企业的生产线升级正需要专业技术支持,你们学院的生物工程等专业与我们的需求高度匹配。”交流中,企业负责人向队员们表达了深化校企合作的意愿,希望能与学校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的科研成果在车间落地,让企业的技术难题走进课堂,通过汇聚双方智慧与资源,共同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图为实践队员社会实践结束后在桐柏县百菌香有限公司合影。胡煌烨 摄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队员们走进种植基地、直播现场、生产车间,亲身见证了科技从育种、生产到加工、销售对农业产业的全链条赋能,深刻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这不仅激励着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相结合,更坚定了大家以实干精神助力农业现代化的信念,用青春力量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