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5 日至 16 日,厦门大学信息学院 “强信青年 - 火调小分队” 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先后走进漳州市火灾调查技术中心与漳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以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及方案研讨等形式,探索信息技术与消防工作的融合方向,助力公共安全建设。
让灰烬“开口说话”:探寻火灾背后的科学与严谨
在漳州市火灾调查技术中心,杨勇强警官为实践团成员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火灾调查知识分享,其中,“现场封闭 — 询问 — 勘验 — 鉴定 — 认定 — 复核” 这一六步标准化流程被重点解读。据悉,该流程不仅是火灾调查工作的核心框架,更串联起了从事故发生到真相揭晓的完整链条,每一步都凝聚着调查人员对还原事实的严谨追求。
“火灾调查从不是简单的‘找原因’,尤其是在关键线索缺失的情况下。” 分享中,杨勇强警官结合一线工作经历,向实践团成员坦诚剖析了这项工作的难点:当火灾现场没有监控录像可查、当事人陈述真假交织难以分辨,或是现有证据无法唯一锁定起火原因时,每一宗案件都会变成一场 “硬仗”。“这时候,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就成了突破困境、探寻真相的关键,每一次判断都是对自身能力的极致考验。”
杨勇强警官的讲解,不仅让实践团成员系统了解了火灾调查的标准化流程,更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背后的责任与艰辛,为大家未来深入理解应急管理领域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火灾调查基本流程
为了让理论知识落地,让实践团成员更直观地感受火调工作的实际场景,技术中心特别安排了仪器实操体验环节。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佩戴勘查头盔,手持高精度数字万用表、勘查手电筒等专业设备,在模拟火场半蹲作业,将光束调至细束状态开展勘查;同时,成员们还俯身于专业显微镜前,左眼紧贴目镜、右眼半眯,观察分析相关样本。实践团成员林韵茗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亲手操作了这些精准的仪器后,才真正感受到火调工作的技术含量和难度,之前从文字里了解到的‘不易’,此刻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体验。”
▲图为实践队员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体验火调仪器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消防荣誉厅。厅内陈列的奖杯奖牌以及写有 “英勇无畏,舍己为民”“消防精英,解危难” 等字样的鲜红锦旗,直观展现了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成果。据技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承载着消防救援人员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职业信仰,也是他们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
为安全“技术赋能”:探索校园消防的青春方案
在漳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实践团将关注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校园消防安全的结合上。在支队王科长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依次参观了办公区、消防车停放区及消防员宿舍,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消防员严谨细致的生活作风以及详细了解了消防员日常训练内容与应急出警流程。
随后,王科长向实践团重点介绍了支队在火灾防控方面的创新机制 ——“即查即改” 隐患排查机制与火灾隐患排查 “双随机机制”。“‘双随机机制’是我们提升排查效率、保证执法公正的关键举措。” 王科长进一步解释道,“它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分配检查人员,既能有效扩大排查覆盖面,避免执法‘挑肥拣瘦’,更能从源头上杜绝执法过程中的人情干扰与暗箱操作,让消防监管更透明、更规范。”同时,他结合高校消防抽查案例,指出校园内常见的消防隐患,并强调:“消防设施的规范管理是守护校园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在与支队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实践团成员还了解到火灾调查与灭火救援的差异:火调工作侧重技术分析与法律程序,灭火救援则注重体能技能与应急处置。而 “预防”,正是串联起这两项工作的关键纽带 —— 通过火调总结事故原因,为灭火救援提供经验参考,更能为消防安全预防工作指明方向。
结合信息学科专业优势,实践团提出开发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小程序的设想,该小程序拟集成 AI 技术、游戏化学习与功能演示模块。小程序计划支持师生上传消防隐患照片并自动定位,通过 AI 图像识别技术快速对隐患分类反馈;同时,以游戏和问答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防知识。支队技术骨干对这一方案给予积极评价,双方就小程序开发的可行性、技术难点及应用前景展开深入研讨。支队技术人员表示:“若能落地,这类小程序或许能为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为火调小分队与消防人员进行座谈讨论
以实践 “淬炼初心”:凝聚守护生命的青春力量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让厦门大学“强信青年 - 火调小分队”成员收获颇丰。“实践队不仅系统地了解了消防工作的两大‘战线’,也认识到‘双随机’监督检查机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更明白科学技术的最终价值是服务人民、守护生命。” 实践团成员吴梦颖说道。
▲图为厦门大学“强信青年 - 火调小分队”与消防警官合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消防救援体系持续完善,校园安全教育方式日益创新。实践队带队老师陈龙彪强调:“组织学生参与此类实践活动,既能让他们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需求结合,也能引导他们践行社会责任,为公共安全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成员表示,后续将继续结合信息学科优势,坚持技术赋能与教育创新并重,进一步优化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小程序方案,推动信息技术与消防科普深度融合,助力消防教育普及,让更多人主动学习消防知识、提升安全意识。(通讯员:吴梦颖 林韵茗 尹铁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梦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