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 泾县油布伞的红色基因解码与青春传承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6 22: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淼淼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摘要:本文围绕泾县油布伞这一具有红色基因的非遗项目,结合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经济学院“一伞一世界,‘泾’彩连山海”中华文化传承团社会实践,分析了油布伞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传承断层、市场适应性不足、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挑战。实践团队通过挖掘油布伞的历史记忆、传承非遗技艺、开展文化传播实践等行动取得了相应成果,并推动“传统技艺+现代创新”融合、打造红色文化与技艺传承融合传播矩阵、强化政策保障与资源整合等对策建议,旨在助力红色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锚定了新方向。泾县油布伞作为皖南地区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以竹骨为架、桐油为魂,既见证过军民共抗烽火的峥嵘岁月,又承载着民间匠人千锤百炼的手工智慧,其工艺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与红色记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当前,这门古老技艺正面临传承断层、认知淡化等挑战。实践团队就此开展专题调研,期望探寻油布伞非遗的保护与活化路径,助力红色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一、社会实践的背景与目的

(一)社会实践与调研的背景

1.国家战略号召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也着重提出,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与传承,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不仅为实践团队提供了思路,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明确了方向。与此同时,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的安徽实践,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了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同时,落实《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条例》第14条“推动红色非遗活态传承”的要求,泾县油布伞作为具有红色基因的非遗项目,其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油布伞历史价值湮灭危机

泾县油布伞有着辉煌的历史,1943年成为新四军专用的“三防伞”,具备防雨、防锈等功能,1951年还在抗美援朝战场用于运输。然而,如今却面临严峻的现实困境,这份历史记忆正逐渐褪色:2025年仅存27位传承人,30岁的工匠仅2名,绝大部分都是65岁以上的老手艺人。同时实践团队对泾县暑托班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仅5%的青少年知晓其油布伞,更是极少数了解油布伞背后的红色故事。曾经的“战场伙伴”正沦为被淡忘的“时代旧物”,正如老匠人所言:“这些伞骨里藏着的故事,比桐油还易挥发,不抓紧记下来,就真的散了。”

3.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当代青年既是红色历史的“传承者”,更应成为红色非遗的“活化者”。根据调查问卷显示,92%的青年视油布伞为“过时农具”,但当接触到“伞骨藏密信”“桐油护枪械”等历史细节后,7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相关传播活动。这种潜在热情与现实认知的落差,正是青年发力的突破口。

(二)社会实践与调研的目的

1.系统梳理油布伞的红色历史价值:通过走访抗美援朝老兵张学先等亲历者,记录其在战争时期作为防护装备、隐蔽工具等的具体用途,还原其在烽火岁月中的实用功能与精神象征,为红色非遗的历史考证提供一手资料。

2.深入了解油布伞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通过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国民、老匠人王延松等交流,掌握12道大工序、88道小工序的具体流程,分析当前传承困境,探寻活化路径。3

3.探索油布伞文化的代际传播模式:结合在爱心暑托班的实践经验,总结通过讲解、绘画、童谣等方式向青少年普及油布伞文化的有效方法,激发青少年对本土非遗的兴趣,为油布伞文化的持续传承培育潜在力量。

二、油布伞发展现状

如今,泾县油布伞的发展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

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在政策支持与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泾县油布伞迎来新契机。2017年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受到政府重视与扶持。2025年蛇年新春,泾县油布伞登上央视《非遗晚会》,知名度大幅提升。传承者郑国民作为家族第六代传人,不仅复原“满堂穿花”技艺,作品被故宫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珍藏,还主导起草国家轻工行业《油布伞》标准,推动技艺规范化。他带着油布伞走进高校授课,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了解这门传统技艺。同时,国民油布伞厂借助文旅融合东风,成为摄影基地与“网红”打卡点,每年吸引3万名高校师生、游客等前来研学、写生、游玩,产品也畅销至东南亚和欧洲,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拓展。

其次,油布伞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传承层面,制作工序繁杂,需十二道大工序、一百多道小工序,全靠手工完成,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导致利润微薄,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目前全县仅存少数传承人,且平均年龄偏大,面临后继无人的难题。市场层面,虽在文创、旅游领域有所突破,但现代铁架结构伞以其廉价、便捷等优势,依旧占据着日常伞具的主要市场,压缩了油布伞作为实用雨具的生存空间,让其市场份额难以进一步扩大。

三、面临的挑战

泾县油布伞作为承载历史记忆与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亟需系统性破解。

(一)传承断层风险加剧,技艺后继乏人

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人”,但当前泾县油布伞技艺面临严重的传承断层问题。一方面,油布伞制作工序复杂精密,需经12道大工序、88道小工序的反复打磨,学习周期长、体力消耗大,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耐心与兴趣普遍不足。另一方面,传统手作模式经济效益有限,“单靠手艺难养家”成为非遗传承人郑国民的深切感慨,在现代职业选择多元化的背景下,年轻人更倾向于收入稳定、成长路径清晰的行业,导致技艺传承陷入“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学—技艺面临失传”的恶性循环。目前,当地掌握核心技艺的匠人多为70岁以上老者,如78岁的王延松老师傅,青年传承人数量屈指可数。

(二)市场适应性不足,传统价值与现代需求脱节

在工业化生产与新材料普及的冲击下,油布伞的实用价值逐渐被雨伞、雨衣等现代雨具取代,传统市场持续萎缩。同时,其文化价值尚未充分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一是产品形态单一,长期以传统雨具为主,缺乏结合当代审美的创新设计,与年轻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匹配度低;二是品牌影响力有限,虽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油布伞第一品牌”等荣誉加持,但缺乏系统化的品牌策划与市场推广,在文旅融合、文创消费等新兴市场中存在感较弱;三是产业链不完善,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环节分散,规模化生产与标准化管控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批量需求与品质要求。

(三)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传播体系尚未健全

油布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承担“雨天裹枪防锈、露营当屏障、夜行军遮身形”的重要使命,是承载红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但这一独特价值的挖掘与传播仍显不足。一方面,红色文化与技艺传承的融合度低,现有传播内容多聚焦于技艺流程,对“伞经风雨靠真功夫,国家安稳靠前人拼”的精神内核阐释不够,未能形成有感染力的文化IP;另一方面,传播渠道与形式单一,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系统化教育缺失。尽管团队在暑托班开展了文化讲解活动,但覆盖面有限,且缺乏长期化、制度化的传承教育机制,导致油布伞的红色基因与文化价值未能在年轻一代中深度扎根。

(四)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非遗传承离不开政策与资源的支撑,但当前泾县油布伞的保护与发展面临“政策分散、资源碎片化”的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虽有非遗保护政策,但针对油布伞的专项扶持措施(如传承人补贴、技艺研发资金、市场推广支持等)不够精准,未能有效解决“传承人生存难、技艺创新难”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社会资源整合不足,高校、企业、文化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传承的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技艺传承多依赖传承人个体坚守,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四、社会实践成果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围绕泾县油布伞红色基因开展深入调研与传承行动,取得多方面成果。

(一)历史记忆挖掘:还原红伞的烽火故事

团队专程慰问抗美援朝退伍军人张学先同志,通过深度访谈,系统性记录了油布伞在战地的三大核心功能:雨天裹枪防锈、露营充当屏障、夜行军遮蔽身形,这些细节为油布伞的红色军事基因提供了鲜活实证。团队还向张学先同志赠送红色主题油布伞,老人抚伞回忆峥嵘岁月的场景,成为历史与当下对话的生动注脚。最后,团队制作了油布伞红色记忆图文集和视频等重要材料。

(二)非遗技艺传承:触摸老手艺的温度

走进泾县国民油布伞厂,团队与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国民、老匠人王延松深入交流,近距离体悟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与突破方向:

团队成员在王延松师傅指导下沉浸式学习技艺,体验油布伞制作的12道大工序、88道小工序,重点掌握牛角刀刮竹青等关键工艺,直观感受“时间对双手的郑重托付”。同时还与郑国民围绕“传统技艺+当代审美”展开研讨,共同探讨油布伞的传承思路,商议通过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激活老手艺,明确“守着老手艺不算传承,得让它活下去”的实践方向。

(三)文化传播实践:让红伞故事走进童心

在泾县爱心暑托班开展系列传承活动,团队搭建了青少年与油布伞文化的连接桥梁。成员不仅向孩子们讲解油布伞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红色故事,填补本土文化认知空白,还组织孩子们绘制伞面,将童真创意与传统元素融合,共同完成一幅大型油布伞伞面创作,让非遗在实践中被感知,同时还教唱原创童谣《伞下快乐时光》,以“泾县伞,手中拿,一转就是一幅画”等轻快旋律,让孩子们对油布伞的认知从陌生变为亲近,播下传承种子。

(四)成果核心价值

本次实践以“历史回溯—技艺体悟—传承拓新”为路径,既挖掘了油布伞在战火中的历史价值,记录了匠人口述的技艺密码,更通过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古老非遗与当代童心碰撞出火花。正如团队实践所展现的:一把油布伞,不仅是技艺的载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而青年力量的参与,正让这根纽带在新时代持续延伸。

五、对策建议

针对泾县油布伞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结合实践探索与非遗保护规律,提出以下系统性对策建议,助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一)构建“校企政”协同育人体系,破解传承断层难题

以“人才振兴”为核心,建立多维度传承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与泾县共建“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开设油布伞技艺选修课程、举办暑期研学营,吸引青年学生近距离接触技艺;设立“非遗传承奖学金”,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油布伞传承事业。二是实施传承人扶持计划,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项基金,对非遗传承人给予每月生活补贴与技艺研发资金,减轻其经济压力;建立“师徒结对”激励机制,对成功培养青年传人的老匠人给予额外奖励。三是完善职业发展路径,将油布伞制作技艺纳入地方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明确技艺等级认证标准,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与社会认可度。

(二)推动“传统技艺+现代创新”融合,激活市场发展活力

以“价值转化”为导向,拓宽油布伞的市场应用场景。一是创新产品形态,围绕“传统技艺+当代审美”开发多元化文创产品,如融入红色元素的装饰伞、结合现代图案的儿童伞、适配文旅场景的纪念伞等,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搭建多渠道销售平台,线上依托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开展品牌推广,线下在泾县文旅景区设立非遗体验店,与旅行社合作推出“油布伞技艺体验之旅”,实现“文化传播+产品销售”双重效益。三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在保留核心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对原材料采购、关键工序质量管控等环节制定标准,确保产品品质稳定性,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三)打造红色文化与技艺传承融合传播矩阵,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以“精神传承”为目标,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体系。一是深度挖掘红色内涵,整理油布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历史故事,联合文史专家撰写《泾县油布伞:战火中的文化记忆》等专题资料,制作纪录片、漫画等可视化内容,让“坚韧、担当”的伞魂精神具象化。二是完善青少年教育机制,将油布伞文化纳入泾县中小学地方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油布伞工坊开展实践活动;延续暑托班“绘画+童谣”模式,开发“油布伞红色课堂”系列教案,培养“小小传承人”。三是借力新媒体传播,打造“泾县油布伞”官方账号,通过短视频展示技艺细节、直播匠人工作日常、发起“我与油布伞的故事”话题互动,吸引年轻群体关注,让非遗文化“破圈”传播。

(四)强化政策保障与资源整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以“系统赋能”为支撑,凝聚非遗保护的多方合力。一是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地方政府应制定《泾县油布伞非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明确财政投入、用地保障、税收优惠等具体措施;设立“油布伞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与传承人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二是推动跨界资源整合,鼓励文旅企业、文创公司与油布伞工坊合作,开发联名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引入专业运营团队,为油布伞品牌提供市场策划、渠道拓展等服务,提升产业化水平。三是建立非遗保护评估机制,定期对油布伞技艺传承状况、市场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动态调整保护措施,确保政策实效与资源高效利用。

六、结语

一把油布伞,承载着千年技艺的温度,镌刻着战火淬炼的坚韧,更连接着文化传承的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江苏师范大学“一伞一世界,‘泾’彩连山海”中华文化传承团的泾县实践之旅,正是对这一嘱托的生动践行。

从聆听抗美援朝老兵张学先的烽火记忆,体悟“伞经风雨靠真功夫”的精神传承;到跟随郑国民、王延松等匠人学习88道工序的精妙,感受“时间对双手的郑重托付”;再到在暑托班与孩子们共绘伞面、同唱童谣,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守”,更在于“创”——守的是匠人指尖的技艺温度,创的是与时代对话的鲜活密码。

当前,泾县油布伞虽面临传承断层、市场乏力等挑战,但通过“校企政”协同育人、“传统+现代”产品创新、“红色+技艺”融合传播、政策资源系统赋能等路径,传统技艺必将在当代焕发新生。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将继续以行动践行使命,让油布伞的故事跨越山海,让非遗的光彩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因为每一份对文化根脉的坚守,都是对中华文明奔涌向前的最好注解。

七、附录

1.调查问卷

    2.品牌策划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淼淼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