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一伞一世界,‘泾’彩连山海”中华文化传承团团队走进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暑托班,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泾县油布伞为纽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油布伞传承课。通过科普讲解、动手体验、歌声传唱与心声倾听,团队成员用青春力量架起非遗与童心的桥梁,让古老技艺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团队与暑托班合照
光影初识:揭开油布伞的“非遗密码”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汪子浩带着对本土文化的热忱,向暑托班的小朋友们娓娓道来泾县油布伞的故事。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泾县油布伞以“伞骨取自当地竹子,伞面涂以天然桐油”的独特工艺闻名,承载着泾县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
图为成员介绍油布伞文化
巧手绘伞:让童心为非遗“添彩”
团队成员把提前准备的半成品伞面、颜料和画笔等物资分发给孩子们,小小设计师们拿起画笔施展创意,原本素净的伞面,在孩子们的巧手下变成了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伞面画”。
图为孩子绘制油布伞
图为孩子绘制油布伞
“我要把这把伞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我们泾县的宝贝!”一位小女孩举着自己画好的伞,骄傲地向志愿者展示。本次的亲手创作过程,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油布伞制作工艺,更让他们在色彩与创意中,悄悄埋下了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图为暑托班孩子共同绘制油布伞
歌声传情:用旋律编织“伞下记忆”
“泾县伞,手中拿,一转就是一幅画;淋不湿的笑脸呀,传给每个娃娃……”当《伞下快乐时光》的轻快旋律响起,暑托班瞬间变成了欢乐的音乐课堂。团队成员葛书畅化身“音乐老师”,教孩子们演唱这首团队专为泾县油布伞创作的歌曲。简单的歌词里藏着油布伞的工艺特点,明快的节奏中满是童真与欢乐,孩子们跟着旋律拍手、哼唱,原本略显陌生的“油布伞”,在歌声里渐渐变得亲切起来。
心声倾听:传承的种子在童心发芽
活动尾声,团队特别采访了三位对油布伞相对熟悉的小朋友。他们自豪地说:“我的爷爷就会做油布伞”“我们学校也组织过研学活动,体验过油布伞的制作过程。”“我觉得好厉害,我们泾县有这么棒的东西,我们应该重视!”从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看到了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同感,更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这些孩子,或许将成为未来守护油布伞技艺的“小小传承人”。
图为采访暑托班孩子
总结
本次实践,团队将“非遗”从抽象的词语变成了具象化的生活符号,让古老非遗走进孩子的生活,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的理念在实践中悄然传递。未来,这份由童心与青春共同守护的“泾彩”,必将连起更广阔的“山海”,让泾县油布伞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图为暑托班与实践成员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淼淼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