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浙江工商大学“青援心盾&慧润青禾”社会实践团走进海宁市港湾社区,深度参与该社区“同心圆·共融石榴情”公益项目,以志愿服务形式投身基层一线,亲身感受并助力以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港湾社区拥有23个民族的常住居民,多元文化在此和谐共生。满族社工邵卓是这一景象的重要推动者。她创新性地以文化为纽带,策划并实施了“同心圆”系列公益项目,有效促进了各族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青援心盾&慧润青禾”实践团此次重点参与的,正是该系列2025年的项目——“同心圆·共融石榴情”。该项目聚焦“非遗传承”,以壮族壮锦、侗族竹编、土家族西兰卡普等各民族传统技艺为载体,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化文化认同,增进民族情感,实现“文化共情、技艺共传”。
在邵卓的指导和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青援心盾&慧润青禾”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度融入项目执行。他们活跃在活动一线,承担起分发活动材料、维护现场秩序、引导居民参与等具体工作,为各项非遗体验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团队成员们积极协助社区进行活动宣传预热,利用自身所长扩大项目影响力;在活动现场,他们耐心为参与者讲解流程,传递活动背后的文化意义,成为项目组织者与社区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此外,实践团成员还协助社区进行活动后的访谈与资料整理工作,认真记录下各族居民参与非遗活动的真实感受与收获,为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
通过邵卓的详细介绍和我们的实地参观,实践团深入了解了“同心圆”项目四年来的发展脉络与核心理念。邵卓介绍,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每年迭代升级:从“幸福石榴籽”的初步“互嵌”,到“浙里石榴红”的深化“互融”,再到“绽放石榴花”的广泛“交融”,直至2025年“共融石榴情”的“非遗共传”。项目始终坚持打破传统讲座的单向传播,打造“五感参与”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她特别注重将海宁本土非遗,如硖石灯彩、皮影戏与少数民族文化创新融合,通过“做中学”的互动形式,让居民在动手实践中真切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既保留了非遗技艺的本真性,也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连接。邵卓抚摸着社区内陈列的各族居民赠送的刺绣香囊和哈达,深情地说:“这些物件承载的情谊,正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服务,更是搭建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让少数民族居民从‘被服务者’变为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实践团成员们亲身感受到了这种角色转变带来的凝聚力提升和文化认同的深化。
对于浙江工商大学的青年学子而言,这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与成长之旅。他们亲身体验了基层社区工作的细致与价值,更直观地理解了文化作为“桥梁”和“明灯”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协助非遗技艺的展示与传承,成员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和强大生命力。
“能够亲身参与到‘非遗共传’的活动中,协助邵卓姐姐展示编织,看到小朋友们兴奋地学习侗族竹编,这种直接的触动是课堂上无法获得的。”“青援心盾&慧润青禾”实践团成员分享道,“我们不仅是在服务社区,更是在触摸中华文化根脉,理解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这句话的分量。”
邵卓高度评价了青年团队的加入,她认为“青援心盾&慧润青禾”实践团的同学们充满热情和活力,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她展望未来,希望能联动更多学校、企业等社会资源,开发民族文化课程、共建非遗工坊,让融合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暑期实践虽已结束,但青年学子服务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的思考与行动仍在延续。他们见证了邵卓如何以文化为纽带,在港湾社区这片“试验田”上深耕细作,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理念化为现实。正如邵卓所言:“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我们社工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浪花在新时代的港湾里激荡出最美的和声。”“青援心盾&慧润青禾”实践团在港湾社区的实践,正是青年一代响应时代召唤,积极参与谱写这首民族团结和谐乐章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讯员:徐若涵 平步青云 俞哲轩 董子慧 赵温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