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何江瑜)邕剧作为南宁本土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地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探寻其传承现状,既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为非遗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寻找破局之道。7月4日至6日,广西师范大学邕韵新唱团队在南宁市开展邕剧传承与传播情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通过走访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及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实地观察相关场所环境特征,与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群交流,深入了解邕剧的传承现状,为探索邕剧传承与发展路径奠定基础。
7月4日,实践团队围绕邕剧的传承与传播情况展开讨论,经过仔细筛选,确定了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及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重点调研场所。团队成员详细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各场所的特点,明确了调研方向:既要实地观察各场所与邕剧相关的环境特征,又要针对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群,围绕邕剧的认知程度、接触经历等方面设计交流问题。通过不断讨论沟通,从而完善调研计划,为后续的实地调研做好了充分准备。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正在讨论制定调研计划。何江瑜供图
7月5日,实践团队正式开启实地调研之旅。首站来到新会书院,即广西民族剧院,团队成员们首先打量周边环境,新会书院古色古香的建筑,飞檐翘角间仿佛诉说着与邕剧相关的过往;广西民族剧院则散发着现代气息,与传统的邕剧形成了奇妙的碰撞。成员们积极与附近居民攀谈,一位居民大爷回忆道,以前该处经常有邕剧演出,规模较大且参与人数多,对于当时的居民吸引力较强。但如今的演出次数较少且不固定,对此表示惋惜。从附近居民的话语中,能感知到邕剧曾经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较强。
随后,团队转至南宁博物馆,博物馆内关于邕剧的相关物品较少,最为显眼的是陈列的邕剧脸谱墙。随后团队成员邀请讲解员接受采访,讲解员向团队介绍,这些脸谱都是邕剧发展历程的见证,具有独特的邕剧色彩。团队还在馆内随机采访了路人,一位本地中年阿姨表示,知道邕剧,但具体内容以及主要名角,对此表示基本不清楚。而几位年轻游客则坦言,之前从未听说过邕剧,是第一次在博物馆听说并初步了解到邕剧。这充分体现了邕剧的流传度较低,传播力度较差。
图为南宁博物馆内展示的邕剧脸谱墙。何江瑜供图
7月6日,新会书院上演邕剧经典剧目《打神告庙》,实践团队前往并认真观看。演出现场,舞台上的演员一招一式都充满力量,尤其是武戏部分,真刀真枪的对练让观众们不时发出惊叹。但通过团队成员仔细观察得出,观众席中大多是中老年人,互动较多,而年轻观众寥寥无几,互动也较少。
演出结束后,团队成员与邕剧演员交流,一位从事邕剧表演多年的演员介绍,邕剧现在演出人员较少,每周演出1-2场,跟粤剧比起来,规模较小。但是文化艺术中心一直在培养年轻演员,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来传承邕剧,发扬邕剧。当谈及邕剧与粤剧的区别时,该演员指出,邕剧语言有南宁本地特色,大家不看字幕也能听懂,粤剧方言味较重。而且邕剧的文武戏都较为精彩,武戏用真武器,表演风格更粗犷有力,粤剧则台词多,靠对话推动剧情。
图为团队成员与邕剧《打神告庙》(图左)演员合影。彭子珊供图
通过三天的实地调查研究,实践团队发现,邕剧虽在语言、表演风格等方面有独特之处,但目前面临着公众认知度不高、演员队伍规模有限等问题。不过,当地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其传承,未来仍有发展潜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