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八月,暑气未退,佛山祖庙前却鼓声雷动。朱漆镏金的牌楼之下,一头金睛赤髯的“北狮”腾挪而起,狮头昂处,铜铃脆响;另一厢,身披五彩的“南狮”稳扎马步,狮尾甩动如浪花拍岸。人群爆发出第一声喝彩时,古老的城市像被瞬间点燃——这是佛山人再熟悉不过的“醒狮”,也是岭南人心中最亮堂的祥瑞符号。
若把岭南文化比作一幅缂丝长卷,舞狮便是那抹最鲜妍的丝线,一头连着中原古礼,一头系着南洋风潮。史料记载,佛山舞狮可追溯至五代十国,彼时中原移民南下,带来“驱傩”遗风,与古越人“祭鳄”仪式相遇,遂以纸扎兽头、鼓乐爆竹逐疫纳福。明代《佛山忠义乡志》已有“元宵张灯,箫鼓喧阗,狮龙互斗”之句;清咸丰年间,佛山更出现“狮局”行会,统一狮头样式、锣鼓点与步法身段,舞狮遂从业余游艺转为职业传承。
佛山狮分文、武两种。文狮重“意”,讲究狮子的酣睡、搔痒、舔毛等生活情态,以诙谐逗趣取胜;武狮重“势”,在高桩上凌空转身、采青、过三山,以惊险刚猛夺人。无论文、武,狮头皆是灵魂。佛山狮头以竹篾扎骨,纱纸糊面,再施以工笔重彩:红面关羽狮象征忠义,黑面张飞狮昭示勇猛,五彩刘备狮寄寓仁厚。狮被(狮身)则取佛山“香云纱”为料,染以薯莨,日晒雨淋而不褪色,行走之间如晚霞翻涌。
锣鼓一响,狮子即“醒”。鼓是狮魂,锣是狮魄,钹是狮气。佛山锣鼓点分慢板、中板、快板,慢板如老僧入定,快板似万马奔腾。鼓手左手压节奏,右手翻飞,一记“单抛槌”能把狮头震得鬃毛炸开;锣手斜挎铜锣,重击处火花四溅;钹手双钹互擦,声浪穿云裂石。三者交织,便叫“三星拱照”,狮子闻之,方能“点睛开眼”。
佛山人把舞狮写进四时八节。正月初一“开灯狮”,鼓声从祖庙一路游到梁园,灯影摇红,狮影晃金;三月三“北帝诞”,十数头狮子在灵应祠前“叠塔”,人梯高至五层,狮子踞顶而舞,恍若云端;五月端午,狮子与龙舟“水陆同醒”,鼓点与桡歌互答;九月重阳,狮子登上西樵山云瀑,登高望远,为老人祈福。
舞狮之“祥瑞”,不在形而在神。狮头一转,街巷里的孩童便懂得“忠孝仁义”;鼓声一响,漂泊的游子便知归处。佛山人把对生活的全部热望——生意要兴隆,子孙要高升,家门要平安——都托付给这头五彩狮子。于是,舞狮不再是简单的民俗表演,而是一种与城市共生的心跳:它让钢铁丛林有了温度,让高速GDP有了表情,让“岭南”二字在每一次腾跃里,变得触手可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旭生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