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激昂律动:陕北安塞腰鼓民俗

发布时间:2025-08-26 22: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旭生树 陈培培 陈磊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知识课堂

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每当春节临近或重大节庆到来,总能听到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鼓声,那是安塞腰鼓在奏响。这种诞生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娱乐范畴,成为陕北人精神的象征,更是流淌在黄土高原血脉里的民俗记忆。

安塞腰鼓的历史,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那时,它是戍边将士传递军情、鼓舞士气的工具,清脆的鼓声在山谷间回荡,既是信号,也是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随着时间推移,腰鼓逐渐从军营走向民间,融入了陕北人的日常生活。在农耕时代,每到丰收时节,村民们就会敲起腰鼓,庆祝粮食满仓;逢年过节,腰鼓队更是走街串巷,为家家户户带来喜庆。到了现代,安塞腰鼓不仅是当地的民俗活动,更多次登上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黄土高原的豪情。​

安塞腰鼓的表演极具特色,从服饰到动作,都透着一股陕北人的粗犷与豪迈。表演者大多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穿对襟白褂、蓝色裤子,腰上系着红绸带,绸带两端随风飘动,格外醒目。他们每人腰间斜挎一面红色腰鼓,双手各持一根鼓槌,鼓槌上还系着彩色布条,挥动时如彩蝶飞舞。表演时,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上千人组成的腰鼓队,在开阔的场地上排列成各种队形,时而呈 “一” 字长蛇,时而变 “八卦” 阵型,变幻莫测。​

表演开始,随着一声嘹亮的号子,鼓声骤然响起。鼓手们左腿微弓,右腿后蹬,身体随着鼓点上下起伏,鼓槌在鼓面上快速敲击,发出 “咚咚锵、咚咚锵” 的节奏。有的鼓手会突然跃起,在空中完成一个旋转,落地时鼓声不停;有的则两两相对,鼓槌交叉敲击,动作整齐划一。鼓点慢时,如春雨淅沥,带着几分柔情;鼓点快时,似惊雷滚滚,充满力量。围观的人群常常被这激昂的氛围感染,跟着鼓点拍手叫好,欢呼声与鼓声交织在一起,在黄土高原上久久回荡。​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承载着陕北人的文化情感。在陕北,学打腰鼓是很多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每到农闲时节,村里的老艺人就会教孩子们打腰鼓,从握鼓槌的姿势到基本的步伐,一招一式都毫不含糊。孩子们学得认真,虽然一开始动作笨拙,但眼神里满是期待。对他们来说,学会打腰鼓,不仅是掌握一门手艺,更是对家乡文化的认同。而在节庆活动中,腰鼓更是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全村人齐心协力组织腰鼓表演,有人负责排练,有人负责制作服饰,有人负责场地布置,不分老少,不分贫富,大家都为同一个目标忙碌,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每当鼓声在黄土高原上响起,那不仅是节奏的律动,更是陕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安塞腰鼓,这一扎根于黄土大地的民俗瑰宝,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精彩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旭生树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