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邕剧调研:邕韵新唱队探寻邕剧传承与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6 23: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诗琪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石诗琪)七月流火,暑意正浓,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组建了一支队伍——邕韵新唱队,于 7 月 4 日至 7 月 6 日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邕剧调研活动,深入探寻邕剧这一地方戏曲的传承现状与发展脉络。

7 月 4 日,团队成员们齐聚一堂,正式拉开调研序幕。围绕邕剧的传承与传播情况这一核心,大家展开热烈讨论,经过反复筛选与斟酌,确定了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及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重点调研场所。同时,团队明确了调研方向:既要实地观察各场所与邕剧相关的环境特征,也要针对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群,围绕邕剧的认知程度、接触经历等方面展开交流。成员们分工合作,精心准备调研问卷和采访提纲,为后续的实地调研筑牢基础。

7 月 5 日,调研活动进入实地走访与采访阶段。团队成员们按照计划,先后前往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和三街两巷。在新会书院和广西民族剧院周边,大家仔细观察建筑风貌,那些带有岁月痕迹的砖瓦、雕刻,仿佛都在诉说着与邕剧相关的过往。成员们主动向附近居民打听,老人们的讲述中偶尔闪过邕剧演出的零星记忆,让大家对邕剧的历史有了初步感知。来到南宁博物馆,馆内展示的老戏服、旧照片、面具等物品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些承载着历史的物件,无声地勾勒出邕剧的发展历程。与讲解员的深入交流,让团队进一步了解到邕剧角色造型的独特之处,其装饰设计融入了诸多本地元素,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也知晓了部分经典剧目的相关信息。在馆内随机采访过程中,团队发现本地中老年人对邕剧虽有一定印象,但了解并不深入;年轻群体和外来游客则对邕剧大多感到陌生。这一现象直观反映出邕剧当前传播范围较窄,公众认知度有待提升。

图为南宁博物馆内邕剧脸谱墙。何江瑜 供图

7 月 6 日,团队将调研地点聚焦于新会书院,当日这里正上演邕剧经典剧目《打神告庙》。观看演出时,成员们注意到现场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观众数量较少,参与度相对较低。演出结束后,团队与演职人员展开交流,得知目前邕剧演出人员数量有限,每周排片场次仅 1-2 场,演员规模远小于粤剧,且本地文化艺术中心中更多人员从事粤剧、粤曲及相关乐器演奏工作。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艺术中心正积极开展年轻戏曲演员的培养工作,为邕剧传承注入新希望。

交流中,团队还深入了解到邕剧与粤剧的明显区别:从语言上来说,邕剧就像带着南宁街巷烟火气的方言小调,融合了本地白话的语调,粤化现象很轻,就像听街坊邻居聊天一样亲切自然,即便不看字幕也能轻松理解剧情。就像在《打神告庙》里,女主角敫桂英哭诉被负心汉抛弃的委屈时,一句 “痴心错付薄情郎” 带着南宁话特有的尾音,台下的本地观众不用盯着字幕,也能瞬间感受到她的悲痛。而粤剧的语言则带着更浓郁的粤方言特色,声调起伏更大,一些独特的词汇和发音,如果不看字幕,对非粤方言区的观众来说就像听 “加密通话”。

如果把粤剧比作一本情节曲折的长篇小说,那邕剧更像一部充满动感的短视频,用精炼的动作代替过多的台词,让观众在紧凑的表演中感受剧情的张力。在《打神告庙》里,敫桂英的情感变化更多通过肢体动作来展现,从最初的期待到后来的绝望,一个眼神的转变、一个身形的摇晃,都比过多的台词更有感染力,这也是邕剧台词相对精简的体现。

图为邕剧演员表演。彭子珊 供图

三天的暑期邕剧调研转瞬即逝,邕韵新唱队的成员们通过细致的准备、实地的走访和深入的交流,不仅梳理出邕剧的发展脉络与独特魅力,也清晰认识到其当前面临的公众认知度不高、演员队伍规模有限等问题。这些宝贵的调研成果,为团队后续探索邕剧传承与发展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大家更加坚定了为邕剧传承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在新会书院前合影。石诗琪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