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文学院“石榴红•古德情”实践队探索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09 12: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魏蓓琳 王毅 李永希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1日至4日,攀枝花学院石榴籽·古德情民族文化调研团7成员深入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古德村,依托校地合作平台,围绕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主题,开展沉浸式田野调查。该村作为多民族混居的典型,创建了康养+旅游+绿色农产品的共富模式。

产业共富的田野实践

实践首日,团队参与油菜抢收劳动。据村李书记介绍,全村共种植油菜420亩,亩产约200斤,涵盖黄油菜与兰花籽两类品种。据记录,黄油菜籽市价每斤3元,兰花籽可达4元。菜籽颗粒饱满纯天然,是市场“抢手货”团队成员协助采收核桃、李子等作物约80公斤,亲身体验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首环链条。数据表明,油菜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重要来源,商贩直接到村收购榨油,部分村民亦自产自用。

集体经济构成共富第二支柱。在响水河畔,88岁普米族老人向团队讲述生态养鱼发展史:村民以每户500元入股,集体投放价值2万元细甲鱼苗。该河段现开放游客垂钓,收费30/斤,所获鱼货可至村烧烤广场加工食用。这套资源入股+旅游消费模式,使自然资源转化为可持续收益。

 

▲图为团队成员协助采收核桃。李欣然 供图

文旅融合的共富引擎

次日团队调研旅游产业。古德村作为全市7个旅游民俗古村落之一,已建成牛栏油茶馆、微博物馆、同桥等设施。200亩野生油茶花田,队员记录花期旅游打卡与经济作物双轨运行机制——花季结束后菜籽榨油、秸秆还田肥土。于旧牛栏改造的油茶馆内,团队发现关键矛盾:虽通过微博物馆展销火麻油茶等特产,但因导览系统缺失、休憩空间不足,年度游客量未达预期。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油茶馆。李欣然 供图

文化挖掘同步展开。纳西族村民演示猪膘肉制作:剔骨、抹调料、缝制、晾晒工序历时数月,成品可存放数十年。队员实录“琵琶肉”全工艺并亲手参与炸米皮制作,将13项特色饮食纳入旅游体验开发清单。此外,实践队员与村民共跳融合民族舞蹈时注意到,多民族文化元素尚未系统转化为旅游产品。设计组前期调研显示:村内虽有滴水景观、儿童娱乐场等设施,但公共服务空间不足,难以支撑旅游升级需求。

青年视角的共富建言

基于四日调研,石榴籽团队形成三项核心建议:其一,扩大油菜深加工规模,开发菜籽油品牌,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其二,整合微博物馆与油茶馆资源,设计民族文化体验动线,将同善桥、五棵黄葛树等符号融入旅游叙事;其三,修复传统夯土建筑增设公共空间,解决村民反映的邻里交流、儿童教育、会议接待三重需求。这些建议紧扣该村全域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规划,强调将现有19078.66元人均收入基础转化为持续增长动能。

实践结束后,调研团古德村村委共享专项报告,协同构建川滇民族文化数字实验室,助力乡村发展。村书记现场确认建立季度回访机制:"校地合作将持续跟踪油菜深加工设备引进、传统建筑修缮等项目的落地进度。"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书记于古村落前合照。李欣然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魏蓓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