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5日讯(通讯员 吕皓)暑期的乡村校园,少了平日的喧闹,却因一群年轻人的到来,泛起科技的涟漪。邵阳学院赴邵阳市大祥区板桥乡召伯村“青春志愿,普语启航”教育关爱服务团奔赴渡头桥中学,将编程小车与互动课堂带进教室,为乡村孩子开启一场关于科技的奇妙探索,在求知的土壤里播撒创新的种子。
编程小车:从 “仰望” 到 “创造” 的科技初体验
教室里,五六个孩子围成半圆,目光紧紧锁住地面上的 “小家伙”—— 一辆缀满彩线、闪着 LED 灯的编程小车。随着志愿者一声 “启动”,小车缓缓向前蠕动,瞬间点燃孩子们的惊叹:“它动了!还会亮灯!”
这是教育关爱服务团教育精心设计的 “科技启蒙课” 首秀 。课程伊始,志愿者郭方拆开小车模型,向孩子们展示电机、电路板、传感器:“这些零件就像小车的‘心脏’和‘眼睛’,编程就是给它们下‘行动指令’。” 话音刚落,孩子们的问题便涌来:“指令怎么下?”“能让它转圈吗?”
当志愿者编程小车终于按预设路线绕圈时,欢呼声惊醒了窗外的麻雀。“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机器人,没想到自己能‘指挥’小车!” 小学生姚芊芊举着遥控器,眼睛笑成月牙。这场从 “仰望科技” 到 “动手创造”的跨越,让乡村孩子发现:看似神秘的编程,不过是 “和小车聊天” 的游戏,而科技的大门,从未对他们关闭。
图为小学生操控编程小车。通讯员 吕皓 摄
互动课堂:知识问答里的双向成长 如果说编程小车是 “科技诱饵”,那志愿者与学生的互动问答,则是 “消化知识” 的催化剂。在课堂上,服务团成员邓鑫被孩子们的问题包围:“哥哥,编程和打游戏一样吗?”邓鑫指着编程界面:“打游戏是跟着别人的规则玩,编程是自己定规则!就像你给弟弟定‘什么时候写作业’的规矩。”“小车能变成会飞的吗?”刘金林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画了张简笔画:“想让车飞,得研究翅膀和空气,这就是‘航空科技’,说不定你们以后能发明会飞的车呢!” 这些解答背后,是志愿者们无数个深夜的打磨:为了让专业知识 “接地”,他们把 “算法” 翻译成 “做事步骤”,把“传感器” 比作 “小车的鼻子”;甚至有队员自嘲:“现在说方言比说专业词还顺溜!” 而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也在反向推动志愿者成长 —— 如何用孩子的逻辑解释复杂原理?怎样保护他们的想象力?这场互动,早已超越 “教与学”,成为双向的启蒙。 更动人的变化藏在细节里:从前上课不敢举手的留守儿童姚逸轩,如今追着志愿者问 “手机里的软件是不是也靠编程”;调皮的姚逸晨,竟主动拿笔记下 “电机、编程” 这些新词…… 知识的种子,在互动中悄然发芽. 图为志愿者回答学生问题。通讯员 吕皓 摄 当暑期支教接近尾声的时候,编程小车的轨迹、互动问答的笑声,都成为乡村校园的新记忆。这场实践,不仅是高校学子的社会课堂,更是乡村孩子的视野窗口 —— 它证明,教育的差距可以用创意填补,科技的梦想能在泥土里扎根。 未来,或许这些孩子中,有人会因这次体验报考工科,有人会带着科技思维建设家乡。而此刻,编程小车的闪烁、志愿者的耐心解答,已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名为 “可能性” 的种子。当这颗种子发芽,或许会生长出乡村科技教育的新希望,让更多孩子看见:山的那边,不仅有城市,还有无限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邵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