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凌家滩遗址的保护现状并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2025年盛夏,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玉”见凌家滩青年实践团的成员深入江淮大地,开展为期四天的文化探源之旅。足迹遍及新开馆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及运漕古镇等地。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节点,新近试运营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2025年5月开放)成为实践团的首要调研地。这座承载着“古国时代”文明密码的殿堂,向青年学子们展示了约1100件珍贵文物,尤其是其精湛绝伦的玉文化(玉龙、玉鹰、玉人等)和独特的“玉殓葬”习俗,无不彰显着58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的辉煌高度。
然而,辉煌之下是迫切的保护需求。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践团采访了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公园的工作人员,也向博物馆内的参观者发放了问卷,发现了还存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张力、可持续运营等难题。
为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实践团踏访了与凌家滩地理相近、历史上作为重要商贸枢纽的运漕古镇。然而,眼前景象与昔日繁华形成强烈反差:青石板街道两旁,大部分商铺大门紧闭,门窗蒙尘,昔日的商业活力荡然无存;人气冷清,游客稀少,部分保存尚好的历史建筑(如李鸿章当铺、宗祠)也因缺乏有效运营与吸引力而门庭冷落;发展停滞迹象,虽有龙舟赛等节庆活动的尝试(如6月23日举办过),但缺乏系统性、持续性的活化策略,未能有效拉动古镇整体复“玉”见凌家滩:青春实践探寻中华文明基因密码。
运漕古镇的现状为凌家滩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现实镜鉴:单纯依赖历史底蕴,缺乏创新驱动、业态培育、有效运营和持续投入,文旅项目极易陷入困境。这警示着凌家滩未来的发展,必须避免重蹈覆辙,需走出一条科学保护、创新活化、可持续运营的新路。
凌家滩遗址,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物证,其价值远超地方范畴。“玉”见凌家滩青年实践团的调研,不仅是一次田野考察,更是一次对文明守护与传承责任的深刻体认。实践团也将在暑期围绕凌家滩遗址的保护与活化提出核心建议,聚焦深挖其独特价值与发展潜力,形成相关调研报告,希望为守护这处闪耀着文明曙光的圣地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玉鹏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