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李婕)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要求,7月5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励行突击队赴清远英德市大湾镇,以“励行青春助农忙 振兴乡村产业强”为主题,在大湾镇政府的统筹引导下,突击队走进丰成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突击队队员们头戴草帽,手持工具,通过田间劳作,协助当地农民开展农事劳作,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生产。
从“象牙塔”到“泥土地”的角色转变
在丰成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基地里,队员们头戴草帽,手持锄头,积极参与除草清渠和有机施肥等农事活动。烈日炙烤着他们的后背,握锄头的手掌磨出水泡,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在农户的示范下,队员们对农田进行有机施肥。当那“臭烘烘的农家肥”变成黑金洒在农田时,他们突然意识到,这不仅是施肥,更是让土地吃上营养餐。队员们对“粮藏于地”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合作社的桑田里,队员们挎着竹篮,踮着脚尖,伸长手臂,跟着农户学习采摘桑叶。他们用指尖轻轻捏住叶柄,稍作旋转,带着晨露的桑叶便“唰”地一声落入竹筐。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斑驳的光影,连他们的指尖都沾染了桑叶清甜的汁液。农户笑着说道:“别看现在只是摘叶子,从选种、养蚕到结茧,每个环节都像绣花一样讲究。”从桑叶采摘到蚕茧成型,需要经过12道标准化工序,每片叶子的大小、蚕房的温湿度都有严格的标准。队员们捏着一片桑叶感叹着,对“精细农业”这四个字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从“养地哲学”到“青春担当”的精神传承
为深入挖掘当地农业发展的“根脉”,当日下午,突击队成员走进了丰成合作社的办公室。在伍金泉的办公桌上,斑驳的光影投下——这位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的老党员正笑着招呼队员们落座。“你们来得巧,刚和省农科院的专家开完会。”
作为2016年就扎根土地的“老把式”,伍金泉坦言,合作社的成长离不开“两个关键”:一是2019年与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建立的产学研合作,二是首创的“合作社+农户+科研联络站”模式。“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要‘看数据、听专家、联市场’。”如今,合作社的订单农业已覆盖周边5个村,农户只需按合作社提供的“种植手册”操作,收获的丝瓜、桑叶就能直接对接大湾区商超,每斤售价较零散售卖高出20%-30%。
更让队员们触动的是伍金泉的“养地哲学”。伍金泉说:“土地是有生命的,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他掏出一沓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近十年的土壤改良情况:“2016年有机质1.8%,2020年2.5%,今年测到3.2%。”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他强调,只有土地养好了,种出来的东西才健康,老百姓的日子才能长远。
当指尖还沾着桑叶的清露,裤脚还带着除草时的泥渍,这场在丰成合作社的实践已为队员们烙下了最深刻的乡村振兴注脚。伍金泉的话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队员们对“担当”的新认知。
此刻,队员们清晰地认识到: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脚下的土地;无论学什么,都要记得为土地赋能、为乡村赋能。因为他们明白,乡村振兴的答案,从来都在泥土里,在汗水里,在每一个扎根基层的青春里。
文字|李婕、李晓儿
供图|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励行突击队
一审|林玉茵 二审|朱咏娟 三审|林伟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婕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