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学子赴黄山探寻非遗技艺:在传统与现代间守护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25 13: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毛莹莹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河海大学安徽非遗发展调研实践团赴黄山地区开展多维深度实践,深入徽州雕刻博物馆、黟县詹华平石雕工坊、汪满田村鱼灯传承基地及黄山市文旅局,通过8场实地探访、4次技艺实操、4场深度座谈,触摸徽雕与鱼灯非遗项目的技艺脉络与文化温度,见证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坚守、创新与活化之路,推动非遗进校园,助力引导学子深植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洪建华,徽派竹雕省级传承人张红云,省级非遗徽州石雕代表性传承人詹华平,县级非遗汪满田鱼灯代表性传承人汪华武,汪满田村党总支部书记汪军华,汪满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胡健,及黄山市文旅局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与此次实践。


徽雕篇:一锤一凿里的匠心坚守

作为徽州文化的立体史书,徽雕以木雕、砖雕、石雕三绝闻名遐迩。

实践团首站抵达黄山徽州雕刻博物馆,竹木雕传承人洪建华、张红云老师正向前来研学的儿童们示范笔筒雕刻技法,带领孩子们领略竹雕魅力。“博物馆每年都会开展研学活动,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学习、体验非遗的机会。”实践过竹雕工艺基础操作后,队员们纷纷感叹,看似简单的图形其实每落一刀都不容易。

▲图为实践团队员体验竹雕操作

在博物馆展厅,工作人员向队员们讲解各式徽雕馆藏。从明清时期的木雕撑拱到当代新颖的木雕文创,样式与用途的转变完整呈现了徽雕艺术“守正创新”的发展脉络。队员们观察到:砖雕门楼的“郭子仪拜寿”场景中,人物衣褶线条能够做到细如发丝却层次分明。“这些构件不仅是装饰,更是徽商‘贾而好儒’的精神投射。”工作人员讲解道。

▲图为实践团队员聆听工作人员讲解

告别竹雕的细腻,实践团一行前往黔县,拜访石雕传承人詹华平老师。走进詹华平老师的石雕工坊,满墙沉淀时光淬炼的奖项,诉说着他三十载的坚守。

石雕考验恒心,詹老师坦言,坐得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没十年功底难出徒,我不想它丢了,只要碰到有人想学,我就教。”

在石雕工坊,詹老师现场演示石雕制作的关键步骤——相石、打坯、精雕,锤凿碰撞间,队员们目睹“山水人物跃然石上”的技艺奇观,直观体会到“一凿一琢皆匠心”的技艺真谛。

▲图为实践团队员观摩詹老师雕刻

“要跟得上时代,”詹老师笑道,“现在石雕建筑构件大家很少用得到,要找到新方向,才能留住老手艺。”操作桌一角还堆着詹老师近年尝试的创新作品画稿———融合了地域文化象征意象与徽派建筑元素,这种“古意今用”的实践让队员们深受启发。

▲图为詹老师画稿(部分)


鱼灯篇:灯火里的活态传承

汪满田村的鱼灯民俗,源自明代万历年间的祈福仪式,承载着“以水克火保平安”美好愿景,在竹架扎制与糊纸绘制中延续着百年村落记忆。

来到汪满田村,队员们同村支书汪军华、驻村工作队队长胡健进行座谈,围绕非遗国家战略、地方政策、村级落实以及未来展望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汪书记指出,目前汪满田鱼灯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三大现实困境:交通不便、传承断层、商业化对传统鱼灯民俗风味的隐性冲击。

提到今后的发展设想时,胡书记着重强调了鱼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系统性建设。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与当地政府合作,通过“师徒制”与“非遗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将鱼灯制作技艺、表演程式等核心内容规范化、系统化。“汪满田鱼灯的传承要靠年轻人”,胡书记也期待着有更多新人能够参与到鱼灯民俗的传承与发扬当中来。

▲图为实践团队员同村书记交流

在村中鱼灯工坊,队员们近距离观摩鱼灯扎架,学习传统鱼灯构造工艺,了解鱼灯从传统祈福用具逐渐发展为文化象征的历史脉络。在胡书记指导下,队员们还亲身了体验游灯动作,感受汪满田鱼灯风采。

▲图为实践团队员体验游灯动作

让人感动的是,鱼灯制作在坚持竹架结构、传统纹样与巡游习俗的同时,也在照明、材料、传播方式上积极创新:纸改布、烛改电,融合现代灯光技术,积极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使古老民俗成为联结历史与当下、传承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传承人汪华武表示:“鱼灯不单是一门手艺,更是村民们心里一个情结,鱼灯伴着我们长大,我们也希望它能游得更远。”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实践团的同学们。坚持传统,但不守旧;拥抱现代,但不失真,大家看到了汪满田村非遗传承中“守”与“变”的智慧。


探索篇:系统保护,明理传承

实践最后一站,团队来到黄山市文旅局,同非遗科工作人员展开深度交流。队员们系统了解到非遗的分类、保护机制、传承人认定与培养体系,以及如何在开发中避免商业化、如何通过“进校园”、进展会实现“活态传承”。文旅部门强调,非遗保护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要充分尊重其地域性和社区文化意愿,“传承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过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文旅局非遗科工作人员座谈场景

这一课让实践团认识到,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而严谨的工作,既要有宏观的制度设计,也要有微观的人文关怀。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实现非遗的可持续传承。


结语

四天的黄山之行,河海大学安徽非遗发展调研实践团以脚步丈量文化之路,以真诚对话传承之人。他们从徽雕的刀工、鱼灯的光影中,读懂了何为“工匠精神”,何为“文化根脉”。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传承人、村落与政府的多方努力中,看到了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与未来可能性。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调研,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队员们表示,将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带入校园、带入社团、带入更多同龄人的视野,呼吁更多青年关注、热爱、参与非遗保护,共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年轻中复兴。(通讯员 毛莹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毛莹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