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星火映戏台,古韵新声润青衿——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探访西河戏传承的文化密码
为增强文化自信,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响应“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号召,感受赣鄱文化的厚重底蕴,挖掘江西文化当代价值,7月4日下午,在团委书记熊自超、团委老师袁青的带领下,南昌大学共青学院“通书星火,青衿力行”实践队来到了温泉镇归宗文化活动中心,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戏。
在温泉镇归宗文化活动中心,南昌大学共青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员采访了西河戏传承人,据传承人介绍,温泉镇一年群众自发演出多次,婚嫁、寿诞等喜庆场合必搭戏台,形成“村村搭台”的盛景。
随后,三位传承人给实践队员们展示了《杨家将》的部分内容,戏中锣鼓点密集如“雨打芭蕉”,唱腔高昂,方言入戏,声随情变,刚劲质朴,高亢激越,听者无不热血沸腾 ,仿佛置身沙场。
“西河戏唱的不只是腔调,更是我们这方水土的筋骨、魂魄。”老人抚摸着谱本,目光深邃。他讲述学艺之艰,在物质匮乏年代,仅凭口耳相授,将百转千回的唱腔、一招一式的手眼身法刻进骨血。尽管观众渐稀、传承维艰,他仍坚持每周召集尚存的几位老艺人一同“坐唱”,只为“让祖宗的好东西不断在我们手上”。这份“择一事,终一生”的纯粹与执着,正是文化根脉最深沉的韧性。
一曲听罢,实践队员王雪晨献上《如愿》、通书院村村歌《春居通书院》,展示了美好的生活、多彩的万里河山。实践队员邹嘉仪展示了《武家坡》以及黄梅戏《女驸马》的部分内容,动人的曲调深深感染在场听众,赢得阵阵掌声。
文化自信,源于对“根”的深切认同。西河戏的婉转唱腔,是地方记忆的活态储存,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拼图中不可或缺的瑰丽色彩。古调需要新声,文脉呼唤传承。实践队带走的不仅是镜头下的影像与访谈笔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青春之名,做文化星火的传递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更璀璨的自信光芒!这盏灯,由先辈递来,必将在我辈手中,燃得更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鲁咏春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