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彭子濡、米可) 近日,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青新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赴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镇高坪村,为当地小学生开展支教活动。其中以“汉字溯源与书写规范”为主题的书法课堂,宛如一场浸润心灵的文化之旅,让孩子们在笔墨间触摸汉字的温度与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彭子濡指导高坪村小朋友们习字。(李思颖 摄)
“同学们好,我是小鱼老师!”团队成员彭子濡巧妙借用当地方言中“濡”念“鱼”的谐音,用这个亲切的称呼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课堂伊始,她从“鱼”字的象形演变切入,通过艺术形式,介绍鱼头,鱼身,鱼尾,分别对应汉字“鱼”的哪些部分。向孩子们讲解“鱼”字从早期描绘鱼形轮廓到现代简化结构的演变逻辑,并结合汉字“由简至繁、由形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带小朋友了解了常用汉字的构字特点。
▲图为彭子濡正在规范学生握笔姿势。(李思颖 摄)
课堂上,彭子濡细心观察每个孩子的坐姿与握笔姿势,针对“弯腰驼背”“手指离笔尖过近”等问题现场示范纠正,帮助孩子们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理解汉字结构,课堂特别设计了“加字小达人”互动环节。她以“一”“人”等基础笔画为起点,引导孩子们通过添加笔画组成新字。“给‘一’加一笔能变成哪些字?”问题刚提出,“二、十、厂、丁、七”等答案便接连涌现;“给‘人’加笔画呢?”“大、个、亿、夕”等字很快写满纸张。
针对孩子们书写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她选取“大、木、七”等高频字进行重点分析,结合笔画顺序图解说明:“‘大’字的一横要托住上面,撇捺要舒展;‘木’字的竖要写直,撇捺要对称——这些细节决定了字的美观度。”讲解时,孩子们专注聆听,同步临摹练习。“原来每个汉字都有故事,写好字要先理解它。”课后,四年级学生满宇辰翻看着自己的练习本,眼里闪着光。
▲图为高坪村小朋友正在练字。(李思颖 摄)
本次书法课堂以“溯源+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既触摸到汉字的文化根脉,又掌握了实用的书写规范。活动负责人表示,这类课程以传统文化为桥梁,既能帮助乡村儿童提升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更能为基层教育注入更多人文关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米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