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残疾人能够取得这么多的荣誉,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这是采访中吴纯清对志愿者们说的话。7月5日,中医学院社会实践团走进了巫溪县三宝村非遗传承人吴纯清创办的龙凤工艺非遗工坊,开启了一场探寻非遗技艺,领悟传承匠心之旅。
在弥漫着木香的展览室里,志愿者们对吴纯清开展了一场深入的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小儿麻痹症使他左腿严重致残,从小就立志学手艺自食其力。选材、画图、切割、修整、打磨……,30余年来,这就是吴纯清年复一年的日常。
靠着木雕技艺,他不仅改变了自己命运,还免费培训了400多名困难户和残疾人,助其谋生。在挂满“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巴渝工匠”等的荣誉墙前,当被问及聘用残疾人的缘由时,吴老师朴实的话语令人动容:“能帮一个是一个,既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能为政府出份力。”
随后,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雕刻室,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然而,初次接触雕刻的他们,手法生疏,雕出的图案杂乱无章。在吴老师的耐心讲解与示范下,大家逐渐掌握了如何运刀、如何取势、如何让木头在手中焕发生命。虽然技艺生涩,但志愿者们那份专注与求知的热切,正是对匠心精神最诚挚的致敬和传承。刻刀翻飞跳跃间,木屑如蝶舞,雏形渐显光华。有志愿者感慨道:“这一刀一刻,刻下的不仅是图案,更是队伍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和人间大爱的传承。”
扶助残障人士,也是中医学院恪守不渝的担当。学院副院长张光宇,二十年来始终坚守助残培训领域,以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爱心,为6000余名盲人学子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在其感染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关注并投身助残事业,树立起“学医为民,服务社会”的信念。相信本次活动中,身为残疾人士的吴纯清带给志愿者们的启迪,一定会在未来助残实践中迸发出新的灵感。
挥刀传古韵,岐黄点心灯。这堂古老雕刻技艺与扶弱助残仁心交织的实践课程,在志愿者们心中深深烙印下“仁心”的重量。此次三宝村之行,不仅为助残事业播下关爱的种子,也让中医人文精神的根脉,在触摸大地真实的温度中扎得更深。
供稿|重庆三峡啊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文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