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三下乡:寻踪日照涉海非遗,探路传承与文旅融合新径

发布时间:2025-08-24 21: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淑涵   阅读 1.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日照市坐拥黑陶制作技艺、鱼线面、海沙子面、渔民号子、贝雕等丰富涉海非遗,它们承载着当地海洋文明记忆与文化基因。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实践队走进日照,探访黑陶博物馆与东夷小镇,围绕涉海非遗的地理空间分布、生存现状及旅游产品优化展开调研,解锁海洋文化遗产当代传承与创新的密码。

黑陶承古韵:千年技艺的当代回响

踏入黑陶博物馆,实践队员便被馆内黑陶制品吸引。负责人李国庆介绍,黑陶的黑色源于高温渗碳法,非染色或施釉,此技艺曾失传数千年,如今在日照重焕生机,并讲述了日照黑陶声名远播的三个关键历史节点。

展厅深处,两城地区出土的蛋壳陶杯作为镇馆之宝,最薄处仅0.2至0.3毫米,让队员们惊叹古代工匠的超凡技艺。在负责人示范制坯后,队员们轮流尝试:握工具固定陶泥于转盘,随转盘转动按压塑形;还分组揉泥、修坯,在作品表面刻下贝壳、海浪等日照海洋元素,制成简易文创小物件。亲身体验让队员们直观认识到手工制陶成本高、周期长的行业现状,更深刻理解蛋壳陶背后的匠心。

图为李国庆向实践队员介绍黑陶的历史。赵淑涵 供图

面里藏渔趣:渔家技艺的活态传承

离开博物馆,实践队在东夷小镇寻访鱼线面这一涉海非遗。传承人尹长吉的作坊前,细如发丝的面条在沸水翻腾,吸引队员驻足。尹长吉介绍,鱼线面以新鲜海鱼和面粉为原料,经反复捶打、拉伸制成,细软耐煮、留存海鲜鲜味且便于储存,曾是渔民出海必备食物,其诞生与日照渔民生活紧密相连。

队员们向尹长吉学习制作:记录从和面到醒面不同时长的面团状态,感悟渔家“看天醒面”的传统智慧;尝试搓线时,起初线条粗细不均,经“掌心要虚,发力在指腹”的指点后逐渐熟练;走进日光晾晒场地,发现不同时段阳光强度会影响鱼线面口感。此外,队员们还了解到海沙子面等其他涉海非遗,它们依托滨海区位形成集聚效应,构建起丰富的海洋文化体验场景。

实践队还为非遗传播助力:绘制以鱼线面为主题的书签,写下渔家故事赠予来小镇游玩的游客;倾听传承人讲述鱼线面在渔民出海前的寓意、海沙子面与渔家节庆的联系,挑选适合儿童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卡片,让本土非遗文化从小走进大众视野。尹长吉也在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正尝试与周边民宿合作推出渔家早餐套餐,推动鱼线面融入旅游产业链。

图为尹长吉制作鱼线面。赵淑涵 供图

传承遇困境:多方合力破局寻路

调研中,实践队发现日照涉海非遗虽历史底蕴深厚、工艺精湛,却面临诸多发展困境。手工黑陶工艺复杂、周期长、价格高,相较机械化生产的低廉产品,难以打入大众市场;鱼线面、海沙子面等技艺的传承人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一代参与意愿普遍偏低,传承断层风险凸显;市场推广乏力,涉海非遗的宣传远不及日照绿茶,缺乏系统推广,且作为沿海旅游城市,其非遗文化易被旅游元素掩盖,大众认知度低,大多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困境,破局需多方协同。政府需出台更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企业与匠人要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更需吸引年轻力量加入传承队伍,为非遗注入新鲜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全体合影。赵淑涵 供图

如今,日照涉海非遗正以古今交融之姿,书写海洋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的新叙事。未来,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与创新路径拓宽,这些承载先民智慧的技艺,必将释放更强能量,为滨海振兴添彩,让千年海洋文明在新时代持续闪耀。“农遗新韵”实践队也将带着调研思考,深耕非遗保护与文旅发展结合点,以青年视角挖掘文化价值,用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为海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张艺娜 周慧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淑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