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 田源 文淑琦 张惠 张子谦 陆垚)怀化学院侗乡语桥·化材青年志愿服务队满怀热忱,奔赴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中心小学。在这片充满侗乡风情的土地上,他们以实际行动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乡村儿童心田,聚焦语言表达、科学启蒙与生命安全教育,用青春之力点燃童年梦想,用专业服务助推乡村振兴。
推广语言文明,厚植文化根基
语言是文明的基石,是沟通与认同的桥梁。牙屯堡镇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高,侗语在日常交流中仍占主导,普通话基础较为薄弱。为此,志愿者团队开设“普通话推广课”,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课堂参与感与文化适应力。
课堂中,绕口令趣练、拼音闯关、听音识词等趣味环节层层递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说我今天发音进步了,我以后也要多读、多练。”一位学生课后腼腆地说道。与此同时,团队还设计了“拼音纠音卡片”,推动“普通话晨读机制”建设,联合本地教师共同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图为团队成员组织学生回答问题。张惠 供图
融合科学美育,启迪探索精神
科学与艺术相通,知识与审美共生。在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绘画课”中,志愿者将“酸碱显色”实验与国画技艺巧妙结合,用一支毛笔、一杯碳酸氢钠溶液,让科学在乡村课堂“动起来”“亮起来”。
随着酚酞试液的喷洒,纸上的无色图案转瞬变为鲜红的蝴蝶,引来学生阵阵惊叹。讲解中,志愿者引导学生理解酸碱反应与pH变化原理,并鼓励亲手实验、自由创作,在实践中点燃科学兴趣,在美育中传递理性之美。这堂课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也播下了求知探索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溺水者救援演练。李泓徽 供图
强化安全意识,筑牢生命防线
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多水域地带,溺水风险长期存在。志愿者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课”,以真实案例为引导,结合落水情境图与模拟演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自我保护与他人施救的重要性。
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踊跃发言。“不能一个人去河边玩”“遇到有人落水要先找大人”……一声声质朴却坚定的回答,正是安全教育入脑入心的有力印证。团队还协助学校完善防溺水宣传栏与应急预案,为学生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聚焦教学实效,锤炼实践能力
为确保课程质量与教学安全,志愿服务队在行前开展了多轮线上线下教案打磨、实地模拟与本地化适配,深度调研当地学生的语言水平、兴趣特点与学习需求。各项课程内容均针对性强、衔接紧密,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团队还注重与牙屯堡中心小学教师的深度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教学共育机制,推动实践成果留在校园、沉淀于学生,让一次支教成为教育共建的长链条开端。
怀化学院化学材料工程学院侗乡语桥·化材青年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陆垚表示:“教育下乡,不止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一次理解、陪伴与责任的双向奔赴。希望孩子们能从课堂中汲取力量,学会倾听、共情与坚韧,在未来走得更远。”
青春奔赴侗乡,理想扎根田野
随着夕阳的余晖洒满校园,教学课程圆满落下帷幕。孩子们带着满满的知识与灿烂的笑容走出教室,志愿者则带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深刻的思考走进乡村。这是一段充满意义的旅程起点,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回响。
未来数日,志愿服务队还将继续深入开展实验科普、乡村调研、养老服务、政策宣讲等系列活动,在侗乡的每一寸土地上播撒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动能,让侗乡的明天更加美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文淑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