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农遗新韵”社会实践队奔赴日照,围绕鱼线面、黑陶两项涉海非遗展开深度调研,通过实地观察、工匠访谈、方案推演、问卷调研等方式,挖掘海洋文化基因,梳理传承痛点,探索文旅融合与非遗传承新路径,为涉海非遗注入青春动能。
东夷小镇:鱼线面里的渔家烟火与传承困境
在东夷小镇古色古香的街巷中,“尹氏鱼线面”招牌格外醒目。作为传承十六代的涉海非遗,鱼线面源于渔家生活,曾是渔民出海的“能量补给”,如今是日照渔家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凭借手工拉制的韧性与海鲜熬制的鲜味吸引游客,借味蕾与口碑传播渔家饮食智慧。
实践队员分工协作展开调研:一组驻足观看店铺外电子屏的制作视频,细究选料、磨面到拉面的十二道工序,又观察店内墙面手绘的制作场景,聆听传承人尹长吉介绍;二组统计经营数据,发现旅游旺季日均销量远高于淡季;三组走访周边同类摊位,了解到多数摊位依赖现场售卖,受季节影响大。调研还发现,鱼线面虽依托渔港鲜材,却未挖掘渔民饮食记忆的文化内涵,现制现售模式受限于线下3公里消费半径。实践队据此形成《鱼线面市场诊断报告》,为其品牌差异化塑造、线上渠道拓展提供数据支撑。
图为尹长吉制作鱼线面。赵淑涵 供图
黑陶博物馆:千年陶韵的海洋基因与发展难题
实践队走进黑陶博物馆,在负责人李国庆的带领下深入了解黑陶文化。日照黑陶“海洋基因”显著,以海边胶泥为原料,器型模拟海浪形态,纹路刻画鱼贝、潮汐等海洋元素,承载着先民对海洋的观察、敬畏与想象,其制作从选泥、拉坯到烧制,每一步都凝聚匠人耐心与智慧。
队员们细致调研:记录黑陶原料特性,登记岚山区沿海黏土的黏性参数、含铁量等数据,推断原料与黑陶质感的关联;拍摄龙山文化时期三足鼎、盛物陶罐等代表性器皿,比对海洋元素纹路分布规律;进入工匠工作室,观察记录揉泥、塑形、修坯、刻纹等制作过程。同时,通过匿名问卷收集到黑陶传承的实际困境,如工匠收入低、研学课程人均收费高导致报名率低,且面临传承难、市场认知窄的问题,虽有博物馆展陈、文创开发尝试,但仍需拓宽推广路径。
图为李国庆向实践队员介绍黑陶的历史。赵淑涵 供图
非遗赋能:文旅融合下的日照探索与未来计划
实践队发现,鱼线面与黑陶虽表现形式、面临挑战不同,但均根植于日照山海资源,是涉海非遗的典型代表,从不同维度展现日照与海洋深度联结的文化脉络,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海洋文化的鲜活基因,关乎海洋文化根脉延续与城市文化标识塑造。
基于此,实践队提出文旅融合思路:立足山海共生的地理基因,设计“岚山黑陶探秘——东夷小镇寻鲜”跨区域旅游线路,制作涉海非遗地图标注非遗点位、技艺特色及周边文旅资源;针对具体业态构思方案,推动黑陶开发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以降低研学门槛,助力鱼线面研发便携体验包并拓展电商渠道,破解旺季火、淡季冷的困境。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赵淑涵 供图
后续,“农遗新韵”实践队将持续梳理调研成果,深入分析日照涉海非遗现状与需求,为其传承推广、创新发展提建议,以青春力量为涉海非遗传承注入活力,让日照海洋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独特魅力,讲好海洋文化传承的日照故事。(通讯员 赵楚菡 冯雅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淑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