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印阡陌 红心向农探沃土”——江西农业大学“乡韵寻迹,阡陌筑梦”社会实践营队在三爪仑乡持续深入“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6 11: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危笑 刘可心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5日,江西农业大学“乡韵寻迹,阡陌筑梦”社会实践营队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三爪仑乡持续深入“三下乡”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乡土,以心灵倾听历史,在寻访与对话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活动伊始,营队队员们怀揣敬意,走进了三爪仑知青博物馆。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处处流淌着历史的回响。展柜里,陈列着当年知青们使用过的物品:磨得发亮的锄头柄,仿佛还残留着手掌的温度;锈迹斑斑的镰刀,刃口记录着与土地搏斗的痕迹;搪瓷杯上模糊的“为人民服务”字样,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烙印。最触动人心的是那按原样修复的知青住所——低矮的土坯房内,简陋的木板床铺着薄薄的草席,墙角堆放着扁担和箩筐,一盏煤油灯静静立在木桌上。队员们围聚在这些物品前,指尖轻触冰冷的犁铧。他们凝视着墙上泛黄的黑白照片中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孔,心中充满无限敬意。讲解员用他低沉的声音讲述着那段“上山下乡”的岁月,众多展品仿佛瞬间被赋予了生命,无声诉说着当年万千知青在广阔天地中熔铸出“服从需要、响应号召、工农结合、战天斗地、艰苦磨炼、伟大奉献”知青精神的艰难历程。每一件斑驳的农具,每一处复原的场景,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那个激情燃烧年代的大门。队员们专注记录,神情肃穆,深刻体味着那一代人用青春、汗水和泪水书写的集体记忆。

图为队员们参观知青博物馆 周馥竹供图

带着对历史的沉思,实践营队走进了红星村手工艺人万祚香老人的家中。一进门,队员们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两层小楼,几乎成了她个人艺术品的殿堂:竹编的果篮、花器形态各异,精巧绝伦;色彩斑斓的珐琅花在光影下熠熠生辉,牡丹、月季栩栩如生。年逾古稀的万奶奶精神矍铄,笑容慈祥。

队员们围坐在万奶奶身边,看着她拿起一根普通的丝线,手指灵巧地翻飞穿梭,一边示范一边娓娓道来她的自学经历。“那时候条件苦啊,没啥老师教,就是自己喜欢琢磨。”万奶奶回忆道,眼中闪烁着光芒,“看见好看的花样子、鸟样子,就偷偷记在心里。”她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对美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韧劲。看着满屋凝聚着数十年心血的作品,听着她讲述如何将生活的困苦化为指尖的繁花,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这“织针穿梭”的漫长岁月里,不仅流淌着精湛的技艺,更蕴藏着一位普通农村女性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和她那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图为队员们和万祚香老人对话 周馥竹供图

随后,队员们叩响了退伍军人陈家波同志的家门。在陈老家中,他深情地向同学们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军旅生涯。当讲到野外训练时,他的描述使队员们仿佛身临其境:“最难忘的是在扬沙天搞训练。那风沙大的哟,刮得人睁不开眼,一张嘴沙子就往里灌。”陈老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豪迈,“班长一声令下‘卧倒!’,不管面前是砂石地还是泥水坑,都得毫不犹豫地趴下去!一趴就是几个小时,耳朵里、脖领子里全是沙子,枪管都被风吹得发烫。有时候沙粒打在脸上生疼,可心里就一个念头:当兵,就得有股子不怕苦、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他边说着边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眼神中透露出曾经的刚毅与自豪。正是这“钢枪磨砺”的艰苦岁月,淬炼了他无畏的英雄胆魄和钢铁般的意志。

图为队员们倾听陈家波同志回忆军旅生涯 周馥竹供图

钢枪与织针,军营与农家,在红星村的这一天奇妙交织。万祚香奶奶用指尖的柔韧与坚守,编织出岁月的静好与生命的厚度;陈家波同志用铁血的磨砺与忠诚,诠释了保家卫国的担当与荣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同样闪耀着奉献的光芒,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人生课。

供稿团队:江西农业大学校团委“乡韵寻迹,阡陌筑梦”社会实践营队

通讯员:危笑 刘可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可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