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黄一鸣、项晨阳、廖奕灵、何雨爽)海洋球的沙沙声响、蹦床的弹性震动、平衡木的轻晃节奏……乐清特殊教育学校的感觉统合训练室里,数名特殊儿童在志愿者引导下展开趣味训练,欢声与器材碰撞声交织成生动的成长乐章。
7月,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聆听新声”听障帮扶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校园,依托专业知识为特殊儿童定制多感官感统训练,用“小空间”里的“大用心”助力孩子们突破成长障碍。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特殊儿童共同体验感统课
海洋球、平衡木与投球架的成长协奏曲
感统池中,浅蓝色海洋球成为触觉刺激教具,孩子们抓球、奔跑、躺卧其间;平衡木训练中,志愿者以“独木桥下游小鱼”的情景引导孩子挑战,鼓励跌落的小朋友重新尝试并走完全程;创意投球环节,孩子们在志愿者鼓励下合力将充气球投入框中。这些融合触觉刺激、平衡训练与肢体协作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海洋球的触觉体验、平衡木的重心调整及投球的全身配合中,逐步提升感官统合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特殊儿童一对一陪护
志愿微光:专业与温情的双重守护
为确保训练精准有效,实践团队提前半个月便开始筹备,当多数人还在期末周的紧张复习时,团队成员已在图书馆翻阅 20 余本特教书籍,观摩各种感统视频并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持续推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特殊儿童共同体验感统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特殊儿童共同体验感统课
微光成炬,照见成长
感统室的器材看似简单,却用“小空间”的“大用心”搭起了成长的阶梯:海洋球的触碰可刺激触觉感知,平衡木的行走能锻炼平衡能力,投球协作的过程则让肢体在互动中建立连接。感动从不在空间大小,而在每一次触碰中被唤醒的勇气,在每回跌倒后重新站起的坚持,更在无数双手共同托举时,让“小小”角落绽放出的“大大”光芒。
指导老师:徐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一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