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黄一鸣、陈玉娟、陈秋汛、何雨爽)近日,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聆听新声”帮扶志愿服务团队走进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在稚嫩的“老 si”声中,开启了一段关于爱与成长、坚守与希望的故事。
课堂上,佩戴人工耳蜗的小女孩举着画满图案的油纸伞,反复喊着“老 si,老si”。这并非小女孩首次参与活动。相较于去年的表现,在人工耳蜗一年来的辅助及持续康复训练下,她的语言能力已显著提升。在一场别开生面的油纸伞手工课上,小女孩主动拉住志愿者的手,共同在伞面上绘制冰淇淋图案。完成作品后,她立刻高高举起展示,即便 “师” 字的发音仍显稚嫩,即便老师未能及时回应,她也执着地反复呼喊。这一幕勇敢表达的情景,让在场的成员们深受触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女孩互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女孩一同制作手工
事实上,这正是听障儿童突破自我的生动缩影。对他们而言,每一次开口发声,都是向世界勇敢迈出的一步。“聆听新声”帮扶团队负责人表示,类似的手工课不仅是技能培养,更通过互动场景为听障儿童搭建了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康复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生活。
这些听障儿童如同等待被点亮的微光。“聆听新声”实践团以 “一对一、点对点” 的精准帮扶模式,为听障儿童构建起全方位系统帮扶网络,带来多元化成长支持。此外,实践团记录孩子成长瞬间、发布活动纪实,让社会看到听障群体的需求——人工耳蜗与康复训练是基础,但长期的语言辅导、心理陪伴,以及社会的包容理解,才是他们融入世界的“隐形桥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听障儿童上课课堂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听障儿童上课课堂
实践团以小女孩的故事为窗口,呼吁更多企业、机构关注听障帮扶——从物资支持到志愿参与,从完善特殊教育资源到消除沟通壁垒,凝聚合力,让每个听障孩子勇敢发声,让 “新声” 不再孤单。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听障儿童课堂互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听障儿童课堂互动
“老师,看我画的!” 小女孩的声音还在课堂回响,这是实践团前行的动力,更是听障儿童对世界的渴望。“聆听新声” 愿做恒久的桥梁,让爱与关注持续汇聚,助力更多听障孩子在社会温暖中,走出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书写清晰响亮的生命轨迹。
指导老师:徐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一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