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张露露)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政策指引下,为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让普通话成为激活乡村发展活力的“新引擎”,天津师范大学“普语津声 静宁振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奔赴甘肃平凉静宁县,以语言为桥梁,连通助老温情传递、健康知识守护与乡村发展希望,在黄土地上书写普语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一、乡音新韵:普通话为助老添彩
实践团走进寺岔村,走访15户老人家庭,把普通话宣传教育融入助老日常。教老人学说普通话常用语,从简单的“您好”“谢谢”,到贴合生活的“吃饭了吗”“注意身体”,一字一句耐心教学,让乡音添上普语新韵。这不仅是语言交流的拓展,更让老人能更好融入时代,与外界对话时多一份自信,让温暖关怀借由标准普通话传递得更顺畅。
▲图为实践团走访进行推普助老
二、健康护航:普语传递养生智慧
团队带着自己制作的《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手册,在手册中使用方言与普通话相结合的方式,方便老人在阅读时更高理解,同时用普通话为老人开展健康教育。面对老人疑惑,甘肃本地成员及时翻译沟通,把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状、防治方法讲透彻。同时,“老年健康管理五步法”也成为老人健康生活新指引。从疾病预防到日常健康管理,普通话成为知识传递的清晰载体,为老人健康撑起“保护伞”,让科学养生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
▲图为成员向老人进行疾病防治科普
三、智防并行:普语点亮生活新篇
在向群众使用普通话进行防诈知识讲解过程中,让常见电信诈骗手段“原形毕露”,老人警惕心大大提高;智能手机教学中,紧急呼叫、视频通话、扫码支付等核心功能,借由普语教学变得易懂好操作。唠家常时,实践团还把农业发展、干旱灾害应对话题融入,用普语交流如何在灾害下保障农业生产与生活,让语言沟通成为乡村发展思路碰撞的纽带,既守护老人财产安全、生活便利,也为乡村发展聚智蓄力。走访中青年家庭时,倾听他们对普通话的见解,携手用普通话宣传家乡,鼓励多用普语增强自信,让推普从助老延伸到全村,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
▲图为成员向老人讲解电信诈骗常见手段
“普语津声 静宁振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在红寺镇寺岔村的行动,以普通话为纽带,串起助老温情、健康守护与发展希望。普语津声,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知识、关怀与机遇的流通。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语为舟,载着振兴愿景,在更多乡村播撒普语种子,让推普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撰文 |张露露
图片 | “普语津声 静宁振兴”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露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