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钟莉英)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霞迳村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一支青年学子实践团队深入乡村,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通过组织活动、深入调研和参与服务,探索代际交流共融新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非遗课堂:代际协作点燃传承薪火
作为课堂组织者与记录者,团队见证了非遗文化在代际互动中的生动传递。在特色潮州大锣鼓体验课上,孩子们专注地跟随节奏挥舞鼓槌,村中长者则在一旁细致示范与指导,构成了一幅温馨的“老传少承”图景。团队成员在维持课堂秩序、确保教学流畅的同时,也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下这些珍贵的互动瞬间,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鲜活生命力正蕴藏于代际的紧密协作之中。
深度调研:破解方言障碍,聆听真实声音
深入村落的调研工作揭示了影响活动实效的关键挑战——语言沟通障碍。团队发现,村内高龄老人普遍使用地道方言,而团队成员多为外地学子,语言不通成为老人们分享非遗技艺细节和讲述村史、红色故事的最大阻碍。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记忆因沟通不畅只能停留于简单比划。这一发现促使团队迅速调整策略:一方面积极寻求村干部协助翻译;另一方面紧急招募通晓当地方言的志愿者加入团队。当语言壁垒被打破,老人们得以顺畅地向孩子们传授鼓点技巧、讲述过往岁月,调研成果切实转化为提升活动深度与温度的解决方案。
坚实后盾:精细保障支撑活动运行
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细致的后勤保障。团队成员承担了物资清点与环境维护工作。每次活动前,教学用具、手工材料均被仔细核对,确保无误;活动后,对村中祠堂及道路进行清扫维护。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确保了各项环节的有序推进,也赢得了村民的认可,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细节管理和集体协作是实践成功的基础。
教学实践:播撒知识,收获成长
团队成员还站上讲台,为村里的孩子们带来心理健康知识小课堂。课程围绕基础情绪认知与调节方法展开,引导孩子们理解和管理情绪。课堂上孩子们认真聆听、踊跃提问的积极反馈,让团队成员切实感受到知识传递的责任与价值。课后孩子们主动分享以情绪为主题的涂鸦作品,更让这份教学实践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
扎根乡土,实践砺行
此次霞迳村之行,使青年学子走出校园,真切融入乡村脉络。通过组织非遗传承活动、破解沟通难题、保障活动运行、开展主题教学,团队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深化了对乡村需求的认知。霞迳村深厚的非遗底蕴、淳朴的农耕文化以及代际间流淌的温情,都成为学子们宝贵的收获。这段经历激励着青年学子继续秉持服务精神,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易茵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